符号滞泄痢,腹痛里急。用杏仁(去皮、尖)、巴豆(去皮、心)各四十九个,同烧存性,研哪泥,溶蜡和成丸,子哪绿豆大。每服二、三丸,煎大黄汤送下。隔日一服。在本方中加百草霜三钱亦可。
气痢赤白。用巴豆一两,去皮心,炒过,研为末,加熟猪肝和成丸子,如绿豆大。空心服,米汤送下三、四丸。
泻血不止。用巴豆一个,去皮,放入事先开了小孔的鸡蛋中,纸包好,煨熟。去豆吃蛋,病即止。体虚的病人分作二次服。甚效。
夏月水泻不止。用巴事闰粒烧存性,黄蜡和成一丸,水送服。
小儿吐泻。用巴豆一粒烧存性黄蜡豆大一块,熔滴水中,一起捣匀做成丸子,如黍米大。每服五至七丸,莲子灯心汤送下。
干霍乱(心腹胀痛,吐泻不出)。用巴豆一枚,去皮心,热水研服,能吐泻好见效。
巴豆,学名大戟科植物巴豆树的种子,具有强烈的毒性和刺激性。在《本草纲目》中,巴豆被归类于木部,其性辛、温、有毒,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积滞。以下是对《本草纲目·木部·巴豆》原文及译文的详细解析:
- 巴豆的基本信息:
- 名称与别名:巴豆被称为巴菽、刚子、老阳子等。
- 气味与性质:巴豆的气味为辛、温、有毒。
- 巴豆的主治功效:
- 治疗积滞:巴豆主要用于治疗一切积滞,如宿食不化、大便闭塞等症状。
- 其他应用:在《本草纲目》中还提到了巴豆的其他用途,如心痛腹胀、大便不通等情况。
- 巴豆的制备方法:
- 丸剂制备:李时珍提供了一种使用巴豆和其他药材(如蛤粉、黄蘖)制备成丸子的方子,每服五丸,水送下。
- 煎汤服用:对于某些病症,如泻血不止,也有直接煎汤服用的建议。
- 巴豆的使用注意事项:
- 体虚者慎用:对于体虚的病人,建议分次服用,以避免过度刺激。
- 特殊人群:小儿吐泻、干霍乱等情况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 巴豆的现代应用:
- 现代研究:虽然巴豆在传统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但在现代医学中,由于其强烈的毒性,通常不被推荐作为常规治疗手段。
- 替代疗法:在一些特定的医疗环境下,可能会考虑使用巴豆的提取物或制剂,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本草纲目·木部·巴豆》不仅是一本古代药物学的经典著作,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医药知识。通过深入理解巴豆的性质、功效及其制备方法,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在传统医学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