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竹膏。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小儿惊风发热。用竹黄二钱、雄黄、牵牛(研末)各一钱,共研匀,加面糊成丸子,如粟米大。每服三至五丸,薄荷汤送下。
本诗为《本草纲目·木部·竹黄》的节选,其内容描述了竹黄这一植物性药材的特性、功效以及服用方法。下面将逐句解释:
释名:竹黄(Shù Huáng),别称竹膏。
注释:竹黄是竹子在成熟时,其内部的部分呈黄色,因此得名。气味:甘、寒、无毒。
注释:竹黄具有甜味,性质偏寒,没有毒性。主治:小儿惊风发热。
注释:竹黄主要用于治疗小儿因惊吓导致的发烧症状。用法用量:用竹黄二钱、雄黄、牵牛(研末)各一钱,共研匀,加面糊成丸子,如粟米大。
注释:需要使用到的药材包括竹黄、雄黄和牵牛,三者合用研磨均匀后加入面糊制成丸子大小的药物,每丸药重如粟米大小。服法:每服三至五丸,薄荷汤送下。
注释:服用此药丸时应按照每次三至五丸的剂量服用,并可用薄荷汤作为服药时的饮料,帮助药物更好地被吸收。
赏析
本诗通过简要的描述,向读者介绍了竹黄这一中药材的基本属性和使用方式。竹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小儿惊风和发热等病症。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可能不再直接使用这种古老的方法来治病,但了解这些传统的医疗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