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雷实、雷矢、竹苓。

气味

苦、寒、有小毒辣。

主治

下寸白虫(绦虫)。和雷丸,水浸,去皮,切细,焙为末。五更时,吃炙肉少许,随即以稀粥送服药末一匙,上半月服药,效果轻好。

小儿出汗,有热。用雷丸四两,研为末,加粉半斤,拌匀扑身上。

附方

雷丸是真菌类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菌核,对于驱杀绦虫,疗效很好。现在说用劲治蛔虫病和钩虫病。

《本草纲目·木部·雷丸》

释名

  • 雷实:此名称源于其外观和作用,形似小石子,能实际地杀灭寄生虫。
  • 雷矢:古代文献中,雷丸被描述为具有穿透力的武器,象征其强大的驱虫效果。
  • 竹苓:雷丸生长于竹子之中,与竹子的清冷之气相结合,故有此称。

气味

  • 苦、寒、有小毒辣:描述了雷丸的主要药性,表明其味道苦涩,性质寒冷,并含有轻微的毒性。

主治

  • 下寸白虫(绦虫):雷丸主要用于治疗由绦虫引起的病症,绦虫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
  • 和雷丸,水浸,去皮,切细,焙为末:这一步骤是雷丸的传统制备方法,旨在提取其有效成分,便于服用和吸收。

译文

  • 五更时,吃炙肉少许,随即以稀粥送服药末一匙:在特定的时间服用雷丸,可以增强其疗效,同时搭配食物和液体帮助药物更好地吸收。
  • 上半月服药,效果轻好:说明在特定时间段内服用雷丸,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小儿出汗,有热:针对儿童使用雷丸的方法,通过调整剂量和使用方式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赏析

  • 雷丸:作为传统中医中的驱虫良药,雷丸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反映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 木部·雷丸:在《本草纲目》中占据重要位置,显示了雷丸在古代医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应用。
  • 附方:雷丸的应用不限于直接治疗寄生虫病,还扩展到其他疾病,如蛔虫病和钩虫病,展示了其多方面的医疗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