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人龙。

气味

大寒。

主治

多年风眼。用蛔虫五条,晒干,研为末,加腻粉一钱、石胆半钱,共研为末点眼。每日二、三次。

一切冷瘘。和人吐蛔虫烧灰涂搽。涂前以甘草汤洗净患处。

小儿赤眼(胎赤眼或风赤眼)。用小儿吐出的蛔虫二长,装磁盒中,纸封好,埋湿地内。过五天取出,收存汁水。每日以箸蘸汁点眼。此方名“玉箸煎”。

《本草纲目》中关于蛔虫的记载,不仅涉及其生物学特性,还涉及到了其在医学上的应用和治疗方式。下面将逐一解析这些内容:

  1. 释名与气味
  • 释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给蛔虫的释名为“人龙”,意指其与人的关系密切。
  • 气味:蛔虫的气味被描述为“大寒”,这反映了古人对蛔虫特性的认识,即其具有强烈的冷性。
  1. 主治与应用
  • 多年风眼:使用蛔虫五条,晒干后研磨成末,与其他药材如腻粉和石胆混合使用,每日点眼二、三次,用于治疗多年的风眼问题。
  • 一切冷瘘:通过和人吐出的蛔虫烧灰后涂搽患处,以治疗各种冷瘘症状。
  • 小儿赤眼:利用小儿吐出的蛔虫二长,装磁盒中,纸封好后埋湿地内,五天取出后收集汁水,每日用箸蘸汁点眼,用于治疗小儿赤眼(胎赤眼或风赤眼)。
  1. 药物制备与使用方法
  • 药物制备:将蛔虫晒干后研磨成末,与其他药材如腻粉和石胆混合使用,制成药末点眼。
  • 使用方法:每日点眼二、三次,对于多种病症都有治疗效果。
  1. 特殊处理与注意事项
  • 特殊处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先以甘草汤洗净患处,再进行点眼操作。
  • 注意事项:在使用蛔虫进行治疗时,需注意其性质为大寒,可能对身体产生的影响。
  1. 文化意义与象征
  • 文化意义:蛔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如与人的密切关系、疾病的象征等。
  • 象征:蛔虫在《本草纲目》中的出现,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生物的观察和利用。

《本草纲目》中的蛔虫记载不仅提供了关于蛔虫的生物学特性、药用价值和应用方法的信息,还体现了古代医学的智慧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深入地探索中医药学的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