虬须使君乘铁骢,邺南古道行秋风。
居人不解明府号,争看印章垂赭铜。
使君登座衙鼓发,簿吏趋蹡来走谒。
止是阳春一片心,谁教化作琴堂月。
月明照见冰丝影,流水声高闻四境。
却记中条罢讲时,山云夜覆檐花冷。
黄口小儿把刀笔,抹黑批丹夸法律。
岂知汉吏推明经,不在区区三尺刑。
【注】虬须,古代一种黑色鬓毛,这里指侯良弼。铁骢,良弼的坐骑。邺南古道,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南。阳春,指美好的时光。琴堂月,指良弼清廉正直的品质。四境,四方。抹黑批丹,用墨笔写文章。汉吏推明经,指汉代官吏推荐贤能,不拘泥于小法。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送别好友侯良弼时所作的诗。
首联点出送别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使君的身份。“虬须”指侯良弼有一头美丽的胡须,“使君”是古代对地方长官的尊称。“乘铁骢”是指他骑的一匹好马。“邺南”,指的是邺地,即今河北临漳县一带,“古道”,指的是邺城的旧街。这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主人公的身份。
颔联的意思是:百姓们不认识他,却争相观看他胸前挂着的官印。“不解”,就是不明白。“明府”,是太守的自称,“号”,即名。“争看”,就是争相观看。“印章垂赭铜”,意思是说印章上刻着“太守”二字,颜色是红黄相间,也就是朱红色的印章,因为朱红的颜色像赭石一样,所以叫“赭铜”。这两句写出了当地百姓对太守的不熟悉和对他官印的好奇。
颈联的意思是:太守登上公署,衙役们就擂起鼓来迎接他,小吏们都跑来参拜他。“登座”,就是走上公职。“簿吏”,是官府里的小吏,“趋蹡来走谒”,就是小吏们争先恐后地向太守参拜致敬。“止是”,就是只,“阳春”,指春天的美好时光,这里指太守的好名声。“谁教化”就是谁教导培养,“琴堂月”,指太守清廉正直的品质。这两句写出了太守在人们心中的良好形象。
尾联的意思是:月亮明亮照见冰丝的影子,溪水的流动声传遍四周。“阳春一片心”,就是美好的心情。“谁教化”的意思与前面的“谁教化”相同。“琴堂月”的意思与前面的“月明”相同。这两句写出了太守清廉正直的品质,同时也描绘出了夜晚的宁静美景。
前两句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太守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中间两句赞美了太守的品质,最后两句描写了夜晚的美景。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深祝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