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衣零落鬓毛斑,迢递沙场负骨还。
三尺古碑千载恨,曹娥江上水潺潺。

【注释】

浙人:指浙江人。辽囊父:南宋抗金名将,字子方,号东岩,绍兴人。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南侵,他奉命率军抗击,不幸被俘北归。次年,为国捐躯,享年五十八岁。橐:盛物之袋,这里指装殓死者的木匣。负骨还:把骸骨运回家乡安葬。三尺古碑:指《曹娥碑》,东汉永嘉年间,会稽上虞县曹娥父亲溺江而死,其母投江寻尸不见,沿江号哭,投币于江中,后为水贼所杀,并沉其棺。至晋咸和七年,太守王文计才打捞到曹娥尸体,并刻石立碑。今在浙江绍兴市兰亭镇东侧,距曹娥江约一里。千载恨:千年的悲痛。曹娥江:《水经注》说:“曹娥江出上虞县西南曹娥山。”

【赏析】

此诗是南宋诗人汪元量的咏史之作。全诗共四句,第一句“客衣零落鬓毛斑”写身在异国、思念故土的悲愁;第二句“迢递沙场负骨还”写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三句“三尺古碑千载恨”,写对曹娥江上曹娥母亲的哀怜和同情;最后一句“曹娥江上水潺潺”,则以曹娥母亲投江的故事来表达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眷恋之情。

诗的前两句“客衣零落鬓毛斑”“迢递沙场负骨还”是对曹娥的母亲的追忆。从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是以曹娥的母亲自喻。因为当时诗人身处异邦,远离故土,而他的心中却时时牵挂着故国的江山大地。于是诗人便想到了曹娥的母亲。她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在万众瞩目的高潮时刻,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亡。这是多么崇高而又伟大的精神!然而,这种崇高的精神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冲刷得荡然无存,令人扼腕叹息。所以,诗人不禁想起了曹娥的母亲,她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然而,她的这一壮举却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因此,每当听到曹娥江上流淌的水声时,人们就会想起那位为国家和人民利益而献身的母亲。

第三句“三尺古碑千载恨”,诗人运用典故抒发感慨。诗人用“三尺古碑”来形容自己与故乡的相隔之远。据史书记载,曹娥母亲投江后,当地百姓纷纷前来祭奠,并立碑纪念。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只剩下一块石碑依稀可辨。这块石碑虽然历经风雨沧桑,但依然屹立在河边,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凄婉的历史。而这一切,对于诗人来说,却是如此遥远而又模糊不清。因此,他不禁感到万分惋惜和遗憾。而这种遗憾之情,又何尝不是一种深深的“千载恨”呢?

最后一句“曹娥江上水潺潺”,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曹娥江畔的景色宁静而美丽,清澈的江水缓缓流淌,两岸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位美丽的女子静静地坐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的故乡,思念着自己的亲人。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无尽的期盼和渴望,仿佛在等待着什么奇迹的发生。然而,当夜幕降临,月色洒满大地时,她却依然孤独地守候着那个遥远的故乡。这种无尽的等待和思念,让人心酸又无奈。

这首诗通过描写曹娥母亲的故事来表达诗人对故土的眷恋之情。诗人巧妙地运用典故和意象,表达了他对祖国河山的深情厚谊。通过对曹娥母亲故事的回顾和思考,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之心。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