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溪明月夜经过,两岸芙蓉照绿波。
溪上主人元好静,巴童休唱下渝歌。
注释:
秋溪明月夜经过,两岸芙蓉照绿波。
这是在描绘一幅美丽的画面:秋天的夜晚,月光洒满秋溪,照亮了两岸盛开的荷花,映衬着碧绿的波浪。
溪上主人元好静,巴童休唱下渝歌。
这里指的是一个叫做元好静的人,他住在溪边,过着平静的生活。而那些唱歌的巴人少年们,不要再唱那让人感到悲伤的歌曲了。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嘉佑的《题金宪长舜举蓉溪书屋图四首》中的第四首。全诗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秋溪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和谐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无奈。
首句“秋溪明月夜经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夜景象,明月照耀下的秋溪显得格外宁静,月光映照在两岸的芙蓉花上,使它们更加美丽动人。这句诗通过描绘秋夜的美景,为后面的诗句打下了基础。
颔联“两岸芙蓉照绿波”则是进一步描绘了秋夜的美景。这里的“芙蓉”指的是荷花,而“绿波”则形容了水面的绿色光泽,二者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句诗通过对两岸荷花的美丽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之情。
颈联“溪上主人元好静,巴童休唱下渝歌”则是对前面诗句的转折。这里的“元好静”指的是一位隐居者,他生活在溪边的小屋中,过着清静的生活。而“巴童”则指那些唱歌的巴人少年们,他们常常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生活充满了艰辛。这句诗通过对比两位主人公的生活方式,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以及对俗世纷扰的无奈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美景和两位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种对和谐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无奈情绪。同时,诗人也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情感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