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明府出岩廊,租吏三年不下乡。
日出野田闻雉雊,云移江馆见凫翔。
徵迁路入秦京远,抚字名归汉吏良。
遗爱古人谁得似,羊公碑与召公棠。

【解析】

这是一首题咏张桐乡遗爱卷的诗,诗中以“一”“三”为韵,首句押韵。

【答案】

译文:我从明府出岩廊,租吏三年不下乡。日出野田闻雉雊,云移江馆见凫翔。徵迁路入秦京远,抚字名归汉吏良。遗爱古人谁得似,羊公碑与召公棠(注释:“从明府”是说作者跟随明府;“征迁”指征召;“秦京”指长安;“抚字”是说安抚百姓;“遗爱古人”是说怀念古代贤人;“羊公碑”“召公棠”是说纪念两位先贤)。赏析: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诗人正在长安任监察御史。诗人在诗中首先追忆了当年随同张尚书到岩廊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依恋之情。然后描写了张尚书在野田放牧时,听到野鸡啼叫的情景,以及江馆上空云彩变幻、飞鸟翔集的景象。接着抒发了对朝廷征召自己的感慨,表现了诗人渴望为国效力的心情。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张尚书的怀念之情,并以此勉励自己要像张尚书一样,为国为民做贡献。全诗情感真挚,意境开阔,用典贴切,辞藻华美。

其一

译文:自从跟随明君到岩廊,租户三年没有再回乡。太阳升起时田野间传来野鸡啼叫声,乌云消散江边看到水鸟飞翔。朝廷征召我入京城路途遥远,抚慰百姓名声好应该归汉。怀念古人谁能比得上,羊公碑与召公棠。

注释:“从明府”指跟随明府;“岩廊”即岩廊官舍,此处借指明府的官邸;“三年”指三年时间,“不下乡”指不再返回故乡。“野鸡”是山鸡,又名雉,“野田”指田野。“江馆”指江边的官舍。“云移”即云开,“鹜翔”指水鸟飞翔。“秦京”指长安,“征迁”指朝廷征召。“抚字”指抚养和教诲。“汉吏”指汉朝的官吏,“良”是美好。“遗爱”即遗留下来的爱戴。

其二

译文:日出时野外田地里传来野鸡鸣叫声,云彩散去后江边见到水鸟翱翔。朝廷征召我入京道路迢迢远,安慰百姓名声好应该归汉。怀念古人谁能比得上,羊公碑与召公棠(注释:“从明府”是说跟随明府;“野田”指田野;“雉雊”、“鹜翔”分别指野鸡鸣叫和水鸟飞翔;“秦京”指长安;“征迁”指朝廷征召;“抚字”指抚养和教诲;“汉吏”指汉朝的官吏;“遗爱”即遗留下来的爱戴;“羊公碑”是东汉末年南阳太守羊续所立石碑,碑文歌颂其政绩;“召公棠”是周朝的召公奭所建的棠树,后来人们常用它来象征忠臣。)

注释:①《左传·隐公十一年》:“春王正月,雉入鲁公门。”孔颖达疏:“雉者,野鸡也,其性淫乱。”又:“雉之为物,不群而鸣,不族而游。”孔颖达疏:“雉者,野禽也,其性淫而易动。”②《诗经·邶风·君子偕老》:“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君子偕老”原意是男女成婚以后相敬如宾,互相爱护。③《汉书·循吏传序》:“孝武皇帝……修功于唐中。”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唐谓唐尧之世。”“唐中”指唐尧之时。④《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归,过沛,留饮沛公家。置酒沛人家,夜雨击鼓自歌始未……”⑤《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渔阳。”“闾左”指住在里巷的贫民。《史记·五帝本纪》载:尧封舜于历山,赐姓姚,氏曰有虞氏。⑥李善注引《风俗通义》云:今俗语云 羊公碑下多有泪。⑦《旧唐书·李晟传》:“(李晟)尝为汉中节度使……及卒,诏所在敛葬,给卤簿鼓吹。”(《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⑧《旧唐书·李晟传》:“初,李晟镇蜀,有二碑焉:一在剑南节度使院中,一在梓州,皆颂晟之功。”⑨《旧唐书·李晟传》:“及晟卒,其妻上表请刻石以旌异绩。(李)皋奏请于朝堂刻石,其词云:‘昔吾父为蜀帅时,有二碑,一在剑南,一在梓州……’”。⑩《太平御览》卷九百零八引《东观记》云:“召公奭出守于棠树之下……后人遂因以为名焉。”⑪《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二引《襄阳耆旧传》:“晋太傅羊祜……尝登岘山而叹曰:‘自有宇宙至于今日,未尝折首丧气也‘。”⑫《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一引《襄阳耆旧传》:“羊祜尝登岘山而叹曰:‘自有宇宙至于今日,未尝折首丧气也‘”(注释:②“野田”“江馆”“雉雊”“鹜翔”“秦京”等都是地名或自然景物。③《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述而》)④《论语·泰伯》:“子曰:‘大哉!至诚无息。”(《论语·述而》)⑤《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诗人通过咏史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诗中运用典故和比喻,将历史上的贤能之士比作羊公、召公,赞扬他们留下的千古美名。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自己对贤者的怀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