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头旗影落天涯,极目平原欲暮鸦。
荇带自萦漳水曲,柳条虚拂御河斜。
百年庐井无遗俗,四海车书又一家。
诸将却趋幽蓟戍,秋风金鼓杂鸣笳。

【注释】:

临清:今属山东,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北岸。

极目:把视线投向远方。平原:这里指京城附近的广阔原野。欲暮鸦:黄昏时乌鸦归巢。

荇带:荇菜叶带状植物,这里比喻黄河之水。

漳水曲:漳河在临清城附近流过。御河:即汴河,流经河南、河北两省。柳条:指汴河岸边的垂柳。拂:轻轻擦过。

庐井:农家炊烟,这里指京城附近的田园村落。遗俗:保留着的乡风民俗。车书:车与书,古代指国家治理。又一家:国家统一。幽蓟:幽州和冀州的简称,是当时北方的两个藩镇。

秋风金鼓杂鸣笳:秋风中,军马的号角声与战鼓声混成一片。金鼓:战鼓和战锣。杂:交错杂乱。鸣笳(jiā):吹奏胡笳,一种管乐器,声音悲凉凄凉。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作于元代诗人张养浩任济南知府时。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登楼远眺时的所见所感,反映了元末人民渴望安宁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意境开阔,笔力雄健,语言简练,音调铿锵,读来令人振奋。

“临清晚眺”一诗,写诗人登高望远时的感受。首联写景,“楼头旗影落天涯,极目平原欲暮鸦。”楼头旗帜在天边飘荡,夕阳西下,平原上暮鸦归巢。“楼头”,点出地点,表明诗人站在高处远眺;“旗影落天涯”,说明诗人站的位置很高,可以望见远处;“楼头”与后文“临清”相对照,点明这是在临清城的高楼之上。“楼头”二字,不仅写出了临清城的地理位置,也表现了诗人站在临清城楼之巅,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的豪迈气概。“极目平原欲暮鸦”,诗人放眼望去,平原上暮鸦归巢,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呈现在眼前。这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日落时分,鸟儿归巢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了,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颔联写景,“荇带自萦漳水曲,柳条虚拂御河斜。”诗人的目光再次转向了大自然,他看到了漳河水面上荇带般的绿波在流淌,而御河岸边则长满了柳树,柳条轻拂着御河的河岸。“荇带”,形容水流蜿蜒曲折如同荇带一般;“自萦”则表现水流的自然状态。这一联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和谐美好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颈联抒情,“百年庐井无遗俗,四海车书又一家。”诗人继续抒发自己的感慨,认为历经百年风雨的乡村仍然保持着淳朴的风俗,四海之内的国家也已经实现了统一的大业。“百年”,指经过漫长的岁月;“庐井”,指乡村的民居;“无遗俗”,即指乡村的民风民俗没有受到破坏;这里的“遗俗”可以理解为保留着的乡风民俗。“四海车书又一家”,意思是说天下已经统一,各地都实行统一的制度。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祖国统一和民族大家庭的热爱之情。

尾联写景,“诸将却趋幽蓟戍,秋风金鼓杂鸣笳。”诗人的视线再次转向了战争场景。诗人看到将军们纷纷奔赴幽州和蓟州等地驻守边疆,秋风中传来了阵阵金鼓声和鸣笳声。这里的“诸将”指的是将军们;“却趋”表示奔赴之意;“幽蓟戍”,指幽州和蓟州的边境地区;“秋风金鼓杂鸣笳”,则是形容战场景象,金鼓声和鸣笳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壮美的战争画卷。

整首诗以诗人的视角展开,通过诗人登高望远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对祖国统一大业的热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