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岭头凉夜坐,仰天不见月光烂。
陉山雷起楚王庙,绵水雨来娘子关。
远道着鞭心骨折,幽房织锦泪痕斑。
终寻棣萼卑栖处,太谷谁云隔万山。
【译文】
井陉道中中秋值雨
青石岭头凉夜坐,仰天不见月光烂。
陉山雷起楚王庙,绵水雨来娘子关。
远道着鞭心骨折,幽房织锦泪痕斑。
终寻棣萼卑栖处,太谷谁云隔万山。
【注释】
井陉:指井陉关,在今河北省井陉县西。《元史·张文谦传》:“秋八月,霖雨沾足,行路艰阻。文谦与李齐贤、杨恭懿自井陉道中登太行,经天长观。”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按阳历计为9月23日至10月4日。又称为仲秋节,或月圆节。《礼记》:“中秋夜天子所食也。”
坐:指静坐。
雷起:雷声。
楚王庙:指位于山西永济蒲州境内的古楚王城遗址,又名楚望楼,有“三楚古都”之称。
绵水:即清漪水,也称绵水河。发源于山西五台县西南之白佛寺(又称白峰寺)。流经五台县城南,东流入浊漳河。
娘子关:在山西平定县东北长城之上,北倚天井关,南俯龙泉关,是晋、冀两省往来的孔道。
着鞭:指鞭打马。
幽房:指隐居深山的道士。
棣萼:唐玄宗时宰相姚崇和宋瞡并称,二人都是进士出身,同朝为官,共兴大政,后姚崇被贬,宋瞡则因事被贬至崖州,故以“棣萼”借指两人。此处用其比喻作者的友人。
卑栖处:指隐居之处。
太谷:泛指南方。此句暗指自己身处南方。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诗题“井陉道中中秋值雨”,说明是写于中秋之夜,而雨又是中秋节的主要气象特征。诗人在井陉道上乘着驿车,一路上风雨交加,他坐在车上,仰望苍穹,却看不到月光普照大地。“井陉道中”,点明地点;“中秋”,点明时间;“值雨”,点明天气。这两句写景,既具体又生动。
第二联“陉山雷起”是说雷声从井陉山传来,“楚王庙”,是指井陉关附近的楚王庙,因为这里曾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所以叫楚王庙。“绵水雨来”,是指雨水从绵河传来,绵河发源于五台山,经过山西的灵丘,流经五台县城南,东流入浊漳河。这两联写景,也是具体生动,把两个地名写得形象鲜明。
第三联“远道着鞭心骨折”,“着鞭”是古代的一种交通方式,即骑马赶路时让马快跑,同时鞭打马身,使马加速前进。“心骨折”,是说由于长途跋涉而感到疲劳,甚至受伤了。这一句写旅途辛苦,心情苦闷。
第四联“幽房织锦泪痕斑”,“幽房”是说住在深山中的道士,“织锦”,是说织布。“泪痕斑”,是说织布时眼泪沾湿了布上的丝线。这一句写旅途艰辛,心情抑郁。这一联诗的意境比较低沉。
第五联“终寻棣萼卑栖处”,“棣萼”是说两位大臣,他们都是进士出身,同朝为官,共兴大政。姚崇被贬,宋瞡则因事被贬至崖州,所以他们被称为“棣萼”。“卑栖处”,是说隐居的地方。这一句写寻找朋友,心情忧郁。
第六联“太谷谁云隔万山”,意思是说太谷的人哪里知道隔着万山呢?“太谷”,是泛指中原地区。这一句写远离家乡,思乡心切。
这首诗通过写旅途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旅途的艰辛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既有对旅途艰难困苦的描述,又有对远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以及对未来归途的期盼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