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更山月照江清,十五以来夜夜明。
遥想雁行俱得意,静虚堂上答歌行。

译文

深夜,山中一轮明月高悬在江上,照亮了清澈的江水。自从十五以来,每逢夜晚都如此明亮。

我想着那一行行南飞的雁群,也都得意洋洋地在空中飞翔。

在这静虚堂上,我答唱着《长歌行》。

注释

1、𣿡:指月亮。

2、十五: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是一年中月圆之夜。这里借指十五的中秋节。

赏析

《静虚堂上答歌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之一。这首诗写于公元743年(天宝二年),当时李白正在长安任职。他与友人岑勋在长安畅饮作乐,饮酒之后,便到岑勋家中做客。两人饮酒作诗,李白作诗一首赠给岑勋,题为《静夜思》。诗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诗即出于此。

每一句都包含丰富的意象。第一句中的“二更月”、“照江清”和第二句中的“十五夜”、“夜夜明”,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中秋佳节的喜爱之情。第三句中的“遥想雁行俱得意”,则是通过对大雁飞翔的景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最后一句中的“静虚堂上答歌行”则是指作者在静虚堂上吟咏《长歌行》。这两句既表现了作者的豪放不羁的个性,也展示了他的才华横溢的诗歌创作能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