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寺侵云出,千家草色匀。
晚风吹浪白,夜雨湿苔新。
去雁声何急,当楼鼓尚频。
回看烟树合,残月下城闉。

【注释】

晓舟即事:在清晨乘船出行时所见的景色和感受。

野寺侵云出:野寺院子露出云端。

千家草色匀:成千上万家的房屋,草长得一样绿。

晚风吹浪白,夜雨湿苔新:傍晚的风把波浪吹得洁白如雪,夜晚的雨水洗过青苔显得更加鲜嫩。

去雁声何急,当楼鼓尚频:远飞的大雁叫声多么急促,当楼的钟声还在频频响起。

回看烟树合,残月下城闉:回头望去,雾蒙蒙的树林和烟雾笼罩着的小城已经连成一体,只剩下月亮挂在城墙上还未落下。

【赏析】

诗题是《晓舟即事》,写的是在清晨乘船出行时所见之景与所感。首联写晨行所见,颔联写夜宿所见,颈联写晨行所见,尾联写日暮所见。全诗四句,每句都紧扣“即事”,而“即事”又各有所指,情景交融,意境清幽。

起笔点明时间,“晓舟”二字,便使人想到旭日东升、万籁俱寂之时。这是诗人在一天开始时的感受。“野寺侵云出”,写山寺高耸入云,仿佛从云中走出。“千家草色匀”,是说田野中的草木长势一致,一片碧绿;也暗示了农事已经开始。这里,诗人用“千家”“百草”来形容乡村的广阔和生机。“匀”字,既形容草色均匀齐整,又含有整齐划一、井然有序的意思。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涵丰富,它写出了大自然的生气盎然,给人以清新之感。

“晚风吹浪白,夜雨湿苔新”。这两句紧承首联而来。“晚风”“夜雨”,都是自然界的景象,“吹浪”“湿苔”,则又是对它们加以描写的结果。前句写晚风拂动水面,掀起了白色的浪花,“白”字用得好,形象地描绘了晚风的劲疾和浪花的皎洁。后句写夜雨沾湿了新生的青苔,“湿”字用得好,既写出了雨的滋润和苔的新鲜,也写出了雨后的清新和静谧。两联之间,由“野寺”转到“千家”;由“百草”转到“百苔”,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颔联写日暮时分的情景,与首联有相似之处,也是写自然景物,但角度不同。“晚风”两句写风,突出其劲疾的特点。“去雁声何急”三句,写声音。大雁南飞,声声急促,使人产生思乡之情;更因鼓声频频,使人们联想到战事的紧张和战争的危险。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和对战争的恐惧,而是借“去雁”“鼓声”这两个典型音响来表现人们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这样写,比直陈战争的可怕要含蓄得多,也更能激发读者的联想。

颈联“回看烟树合,残月下城闉”写日落时所见景象。“回看”二字说明作者不是站在岸边,而是乘舟在江面上行进,所以视野开阔;“烟树”两句则表明此时已是傍晚,江上的景色也发生了变化。夕阳西沉,远处的树林和城市已连成一体,只有一轮残月还悬挂在城头。这里的“烟树”,既是实写眼前之景,又是虚写心中之想。

尾联“回看烟树合,残月下城闉”,是全诗的最后一句。这句诗写得比较含蓄,只提到“残月”,没有说出是什么月,但可以想象是农历八月十五的圆月(因为农历七月十五是中秋节);也可以理解为“残月”,因为农历每月初一称朔(shuò),初三称望(wàng),十五日称为望月或晦月(huì)。无论怎么理解,这两句话都在写夜幕降临时的宁静。

这首诗写景细腻,抒情深沉。诗中运用多种意象,将“野寺”与“千家”、“晚风”与“夜雨”、“残月”与“城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诗中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心情,却让人读后感受到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喜爱和对战争的厌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