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艇穿桥去复还,千村今有几村烟!
雪埋橡栗朝无食,风入牛衣夜不眠。
漂母未知亭长厌,野人莫字庾公贤!
荆州御史同为客,独许张融寄小船。
”`
趁艇穿桥去复还,千村今有几村烟!
雪埋橡栗朝无食,风入牛衣夜不眠。
漂母未知亭长厌,野人莫字庾公贤!
荆州御史同为客,独许张融寄小船。
注释:
- 甲申乙酉:指明朝末年,甲申年与乙酉年交替使用,此处可能指代特定年代的混乱时期或诗人遭遇困难的时代背景。
- 趁艇穿桥:形容诗人利用船只在水上穿行,避开陆地上的障碍。
- 千村 今有几村烟: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动荡和民生疾苦的感慨,暗示许多村落因战争或灾难而荒废无人烟。
- 橡栗:橡树成熟的果实,通常用作食物,但在这里象征战乱导致的物资匮乏。
- 牛衣:旧时贫者以草料编织的粗布衣,用来防寒。这里比喻艰苦的生活条件。
- 漂母:泛指救助过自己的恩人,此处可能指那些在困苦中伸出援手的普通人。
- 亭长:古代小吏的称呼,这里可能指那些因战事或其他原因失去工作的官员。
- 野人:指普通百姓,没有官职身份的人。
- 庾公贤:庾公可能是一位有德望的人士,贤指其品德高尚。
- 荆州御史:指明代荆州地区的监察官,诗人可能因某种原因被贬至此地。
- 张融:诗人的朋友或知己,或许因某种特殊原因被允许暂居在此。
赏析:
这首诗是明末清初诗人钱澄之创作的“漫兴八首”之一。诗中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战乱时期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的苦难。首句“趁艇穿桥去复还”,形象地展示了诗人利用小船在水上穿梭逃避战乱的情景。次句“千村今有几村烟”则揭示了广大地区因战火而变得荒凉,只有少数幸存者还在苟延残喘。第三句“雪埋橡栗朝无食”进一步揭示了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不仅粮食短缺,连最基本的食物都难以为继。第四句“风入牛衣夜不眠”则表现了诗人在恶劣环境中的艰苦生活,夜晚无法入睡,只能忍受寒冷。最后两句“漂母未知亭长厌,野人莫字庾公贤”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在困境中仍坚守本心、不求回报之人的感激之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一个时代的苍凉和社会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