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埋红艳骨埋香,草色非春亦自芳。
莫道生前恩宠薄,马嵬尘土更堪伤。
宫人斜
赏析
- 诗人王建简介
- 王建,字仲初,唐代诗人,出身于颍川(今河南许昌)。他的一生历经从军走马、居乡忧食,最终在四十岁后开始创作乐府,并广泛描绘宫中风物。他的《宫人斜》诗作深刻揭示了宫女的悲惨生活境遇和对皇帝的不满情绪。
- 诗歌原文与翻译
- 诗句原文:
粉埋红艳骨埋香,草色非春亦自芳。
莫道生前恩宠薄,马嵬尘土更堪伤。
- 译文注释:
- “粉埋红艳”,指宫女被埋葬的场景。
- “骨埋香”,暗示了生命的消逝。
- “草色非春”,表达了墓地荒凉的景象。
- “生前恩宠”,指皇帝对宫女的宠爱。
- “马嵬尘土”,指马嵬坡事件中发生的悲剧。
- 赏析
- 此首诗通过描述宫女的凄惨命运,抒发了作者对历史残酷现实及宫廷内权力斗争的感慨。诗中的“粉埋红艳”和“骨埋香”等词句,生动地描绘了宫女死亡场景的悲壮与凄凉。而“草色非春亦自芳”则反映了墓地荒凉、无人问津的情景,进一步强化了历史的冷漠与无情。
- 诗歌情感表达
-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沉重,通过对宫女的遭遇进行深刻的反思,表达了对封建帝王专制统治的强烈控诉和对人性尊严的深切关注。
- 艺术手法与风格
- 运用对比手法,将宫女的悲惨遭遇与自然的宁静美景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悲剧色彩和震撼力。
- 语言简练而富有象征意义,如“粉埋红艳”、“草色非春”,既具视觉美感,又富含深层含义,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 社会影响与评价
- 作为唐代宫廷题材的重要文学作品之一,此诗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唐代宫廷生活和社会风貌的重要文献资料。同时,它也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真相和人性关怀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