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地檐前趁晚凉,逍遥不是傲羲皇。
蹇修天亦怜吾拙,拯溺人堪为世忙。
兴着野花呈艳好,情关幽鸟弄笙簧。
生涯老去无长物,一卷韦编袖里藏。

【译文】

在庭院的檐前,我席地而坐,趁晚凉,逍遥自得,不是傲视羲皇。天也怜我拙钝,救我于溺水中。野花盛开,我兴高采烈;幽鸟鸣啭,我用笙簧相和,情系于此。老来无所长物,只手一卷韦编,袖里藏着。

【注释】

  1. 联峰先生:即张籍。
  2. 大司马:指宰相。
  3. 羲皇:指伏羲氏,传说中教人八卦的人。
  4. 蹇修:指蹇伯玉,字子仲,汉末人,以才名著称。
  5. 野花:指山野中的花卉。
  6. 笙簧:古乐器,笙和管乐器合称“管弦”。
  7. 韦编:《论语》说孔子晚年读《易》,反复阅读,编连竹简的皮条脱了三次,就换下一根新的再读,故称为“韦编三绝”。后用以形容读书勤奋。这里借指书籍。
  8. 长物:指除自己生活外多余的东西。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秋,诗人应大司马张建封之命为节度副使时所作。诗题中“用其起句”表明此诗是仿效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光几韩烛,文彩争春芬。”(《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的七律风格所写。但全篇并不摹拟,而是另辟蹊径,以清新自然的语言表现自己对人生态度的独特看法。首二句说自己席地而坐,逍遥自得。“逍遥”二字,不仅表现出诗人超逸闲适、自由自在的心情,而且暗寓着诗人对官场生活的鄙弃与厌倦,流露出一种对自由恬淡生活的向往之情。“不是”二字,则表示诗人并非故意炫耀自己,而是发自我内心的一种真实感受,从而进一步显示出他的率真和坦诚。接着,诗人又通过“天亦怜吾拙”、“拯溺人堪为世忙”两句,表达了他对这种闲适生活的态度。他既认为天道对他有特别的厚爱,因而使他得以摆脱世俗的纷扰;同时他又认为,拯救世人于水深火热之中,才是自己应当做的事情,不应只是一味地享受悠闲的生活。这两句诗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不然。诗人之所以要这样表达自己的思想,乃是为了突出他内心的真实感受——他并不羡慕那种悠闲的生活,更不愿沉溺其中,因为他有着更为高尚的追求。
    中间四句是对前面诗句的具体阐释:野花盛开,我兴致勃勃;幽鸟鸣啭,我情不自禁地弹奏笙簧;我虽然已经老去,但平生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东西,只是一册书卷而已。这四句诗都是诗人在欣赏大自然的美好景色时发出的感慨。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把野花、幽鸟以及书中的知识作为比喻,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热爱与追求。
    尾联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看法:人生苦短,何必拘泥于那些虚名浮利?不如像老子那样,带着一卷书简,悠然自得地过一生。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毫无雕琢的痕迹,却又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