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昼突甘泉宫,羽书夜射聊城臬。
天子按剑思颇牧,百道徵兵歼蠢𧕏。
将军阵前衣缟出,司马辕门抱刃列。
材官递尽孤儿亡,更练强兵满江浙。
十万千金一日穷,课百输千万家灭。
可怜春燕却归巢,可惜春农生计拙。
杀气连天天亦昏,春风何处无离别。
以兹咬骨膏亦焚,涕泪已干空有舌。
入国岂惟故墙高,问俗大半糟糠缺。
二十年来势不返,水旱饥寒重愁裂。
此身已知蝼蚁亲,孙子终饱豺狼穴。
君复何人肯见问,袒臂哀陈便永诀。
朔风怒号海水坼,穷户桷叶何惨冽。
老夫呵呵终日嗤,世事谑谑谁开说。
看君一片有心人,万一他年剖忠哲。
【注释】
北风行:乐府《鼓吹曲辞》旧题。
烽火:古代边疆报警的烽火信号,昼间燃烟,夜间放火。甘泉宫:汉武帝时所建,在长安城东南,是离皇宫最近的一个宫观,因在骊山之南,故称甘泉宫。羽书:指紧急文书,也指军报。聊城臬:聊城县县署所在地。《汉书·五行志中之下》载:“齐地有聊城者。”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聊水为城,故曰聊城。”按剑:手持宝剑。颇牧:指汉宣帝时的霍光。“颇”字当读作“蒲”。百道征兵:指征集全国军队。歼蠢𧕏(zhēn chuán):消灭祸害百姓的人。材官:汉代名将李广,善骑射,以勇敢著称,故称材官。递尽:全部用完。孤儿亡:无辜之人被杀尽。更练强兵:重新训练强大的士兵。江浙:指吴越地区,今浙江、江苏一带。十万千金:指巨额的军费。“千金”二字当读作“千金”。“课百输千万家灭”,即课役百工,输纳赋税,使千万人家破产。可怜、可惜、杀气、春风、入国、岂惟、二十年来、势不、水旱饥寒、身已知、孙子终、便永诀:这些词语都是诗歌中常见的关键词。
【赏析】
此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目睹边事日紧,国库空虚,人民生活困窘,心情十分忧愤。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夸张手法,通过描写战乱给国家带来的灾难,抒发了自己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之情。
开头八句,诗人用强烈的对比手法,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绘了当时战争的残酷性。一方面,战争如同白昼里突然发生的火灾,使得烽火连天,烽烟四起;另一方面,战争又如同夜晚的闪电,照亮大地,让人无法入睡。这两句不仅形象地表现了战争的激烈程度,而且暗示了战争的频繁和频繁所带来的巨大损失。接着,诗人又进一步描绘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天子挥剑,意在安抚将士,却引发了他们的思乡之情;而各地官员为了征召更多的士兵,不惜加重赋税,甚至逼得百姓家破人亡。这一部分通过对战争的描绘,揭示了战争的罪恶和危害。
中间六句,诗人转向个人命运的感慨。将军在战场英勇作战,却被敌人杀害;司马在辕门处坚守岗位,却只能抱臂而立;材料官在前线拼死战斗,却连自己的子女都保护不了;更有甚者,士兵们为了练兵而牺牲了自己的孩子。这些悲惨的场景令人心碎,也反映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最后四句则是对战争结果的预言。十万斤黄金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国家财政陷入困境;百姓们被迫卖儿鬻女,家庭破碎;春天来了,燕子却找不到归宿之地;农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艰难,以至于连春天都无法让他们感到温暖。这一部分通过对战争结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失败的无奈和悲哀。
结尾三句则是对战争本质的揭示。杀气弥漫天空,连天地也显得昏暗无光;而春风虽然温暖,但却掩盖不住战争中的离别之痛。这一部分揭示了战争的本质不仅仅是暴力和破坏,更重要的是它带来的痛苦、悲伤和离别。最后一句则是对个人的感慨和总结。诗人感叹自己已经年迈力衰,难以再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而子孙后代却注定要生活在豺狼的巢穴之中。这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悲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忧虑。
全诗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国家和个人的巨大危害。诗人以个人的命运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了战争背后的社会根源和政治问题。通过对战争的结果进行预言和反思,诗人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之情,以及对战争失败的无奈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