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枕绝岩胜,山僧频劝回。
姑依楼角火,共借佛前杯。
静夜欢闻鼓,深山隐听雷。
佳思应久就,无待雨声催。
【注释】
- 南山寺:指位于终南山下的寺庙。
- 欹枕绝岩胜:靠着岩石枕头,欣赏山景之胜。欹(yī),倾斜。
- 山僧频劝回:山中的僧人不断劝人不要睡懒觉,要早起。
- 姑依楼角火:姑且倚靠在楼角的火光旁。
- 借佛前杯:借用佛前的酒杯。
- 静夜欢闻鼓:在静静的夜里听到鼓声。
- 深山隐听雷:在深深的山中听见雷声。
- 佳思应久就:美好的思绪应当长久地保持。
- 无待雨声催:不必等待雨水的催促。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中宁静生活的五言诗。首句“南山寺”点明地点和时间,次句“其四”表明是写第四段,也就是最后一段。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首句“欹枕绝岩胜”,描述了诗人躺在岩石上欣赏山景的景象,这里的“绝岩”指的是高耸入云的山峰,而“欹枕”则是斜着身子躺着,形象地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第二句“山僧频劝回”,描绘了山中的僧人不断地劝说人们不要贪恋睡眠,要早早起床的情景。这里的“劝回”意味着僧人希望人们能够早早地开始新的一天。
第三句“姑依楼角火”,则描绘了诗人暂时依靠楼角的火光来取暖的情景。这里的“姑”字表明诗人虽然暂时依赖火光,但并不完全依赖,他依然保持着独立自主的状态。
接下来的句子“共借佛前杯”,则描绘了诗人与山中的僧人一起分享佛前酒杯的情景。这里的“共”字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借”则暗示了这种交流是自愿和自发的。
第五、六、七句“静夜欢闻鼓,深山隐听雷”,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静夜中听到鼓声和雷声的情景。这里的“静夜”强调了环境的寂静,而“欢闻”、“隐听”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声音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最后两句“佳思应久就,无待雨声催”,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时光的珍视和珍惜。这里的“佳思”指的是美好的思绪或者心境,而“久就”则暗示了这种思绪或心境应该长久地保持下去,无需外界因素的催促。
这首诗通过对山景、僧人、火光、佛前酒杯等细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人也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使得整首诗歌既有画面感又有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