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塞何时别,哀音闻月中。
暗添鸣杵恨,急趁过江风。
安止怜寒浦,斜行学晚虹。
迸泉挥老泪,流转有民恫。

【注释】

归雁:大雁,常比喻书信。

沙塞:边塞;指边关。

别:离别。

哀音闻月中:指雁鸣声凄凉哀婉,仿佛从月亮上传来。

暗添鸣杵恨:暗地增加了雁叫声的悲哀。杵(chǔ):捣药的工具,这里代指捣衣杵。

急趁过江风:急急忙忙赶上顺风。过江:渡过长江。这里借指北飞。

安止怜寒浦:哪里能有个归宿,可怜那寒冷的水滨。

安:哪里,何处。

斜行学晚虹:斜着飞行,学着晚霞的样子。

迸泉挥老泪:泉水像老人的眼泪一样,一涌而出。

有民恫(tòu):百姓遭受苦难。恫:忧患。

【赏析】

此诗是作者送别友人之作。前四句写离人远去,后四句写对友人的思念与关怀。全篇以大雁自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及对国事的忧虑之情。

首联“归雁”,点题,表明是送别的诗作。起笔突兀,直抒胸臆,把大雁拟人化,赋予其感情和行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雁即将远赴他乡,依依不舍的情景。

颔联“暗添鸣杵恨,急趁过江风”承接上文,进一步刻画出诗人内心的矛盾。“鸣杵”即击砧,是古代一种乐器,用木棒敲击以发声音。诗人将大雁的鸣声比作“悲鸣”,将击杵之声比作急促而急促的鼓乐,表现出诗人内心的不安和焦虑。

颈联“安止怜寒浦,斜行学晚虹”进一步描绘了大雁在旅途中的艰辛。诗人将大雁比作“寒浦”,将夕阳的余晖比作“晚虹”,既描绘出了大雁艰难跋涉的景象,又表现出对友人的深深担忧。

尾联“迸泉挥老泪,流转有民恫”以大雁的悲鸣为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忧虑。诗人将大雁的哭泣声比作泉水的奔流,将百姓的苦难比作大雁的哀鸣,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同情。

全诗以大雁自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及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忧虑之情。诗人通过描绘大雁在旅途中的艰辛和对国家和百姓的关切,展现了其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才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