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烟衰草平原暮,二士千秋那得寤。
闲愁不到钓鱼矶,习心未遣亡羊路。
苇花平岸变霜容,总是窗前书带丛。
何时棹向朱泾去,船子元无半字踪。
丙申年闰九月在池州江中乘舟而行,题陈征君仲醇小昆山舟中读书图
凄清的烟雾衰败的草野平原黄昏时分,两位才子哪能醒来?
闲愁不向钓鱼矶上,习于心计未能放走羊群。
芦苇花平岸边变化成霜容,总是窗前书带丛生。
何时扬帆前往朱泾去,船子元无半字踪迹。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傍晚,乘坐着船只在池州的江中行驶的情景。他看到了一片凄凉、萧条的景象,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同时,他也看到了两位才子在读书时的状态,他们虽然身处困境,但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诗人用“凄清的烟雾衰败的草野平原黄昏时分”来描述他的所见,表达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感慨和无奈。他认为两位才子无法醒来,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才华已经耗尽,或者他们已经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这里的“二士千秋那得寤”,就是诗人对这两位才子命运的感叹。
诗人又通过描绘“闲愁不到钓鱼矶上,习于心计未能放走羊群”来形容自己的心态。他认为自己虽然有着满腹的忧愁,但却无法将它们放下,反而沉迷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这里的“闲愁”、“习于心计”、“未遣亡羊路”,都是诗人内心的写照。
诗人以“苇花平岸变霜容”来表达他对季节的感知,以及他对自己生活的感悟。他认为自己的生活就像一片苇花平岸,随时可能被霜冻所改变。这里的“总是窗前书带丛”,则是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的表现。
这首诗通过对一个秋日黄昏的场景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无奈,以及对两位才子的同情和关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身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