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将长剑倚秋空,不道荆溪亦路穷。
问我姓名惟应马,向人衣袂指归鸿。
烟蒸晓岫全笼碧,霜入疏林欲变红。
行子已谙摇落意,未妨身世有墙东。
【解析】
本首诗歌的注释中,“长剑”是关键词,它既点明诗人的身份,又表现了诗人的豪迈之情。
【答案】
独将长剑倚秋空,不道荆溪亦路穷。——独持长剑,倚立在高高的秋空中,我不相信荆溪也是路尽头。
问我姓名惟应马,向人衣袂指归鸿。——只有马能听懂我的问话,向我衣袂飘动时,仿佛有鸿雁在指认我。
烟蒸晓岫全笼碧,霜入疏林欲变红。——山间的雾气升腾弥漫,笼罩着一片青翠;寒霜侵入林间稀疏的树丛,使树叶由绿转红。
行子已谙摇落意,未妨身世有墙东。——行走的人已经体会到了萧瑟凋零的气息,但我并不担忧自己的身世,就像那高耸于院墙东端的老柏树一样。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旅途风景与心情的诗作。开头二句写景:诗人手持长剑,倚立在高高的秋空中,面对茫茫的秋野,不禁感叹起来:啊!荆溪之路也走到头了。“独将长剑倚秋空”,这“独”字,写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一个“将”字,表现出诗人对前途充满希望和自信。“荆溪路穷”,表明诗人的行程即将结束,也预示着他的仕途将走向终结,他的人生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隐居山林的阶段。
三、四两句写问路:诗人抬头望去,只见前面有人骑马匆匆而过,而自己只能远远地向他招手示意,好像在问他叫什么名字。“惟”字写出了诗人急切的心情,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向”字写出了诗人的神态动作,他好像在招呼朋友:“你过来,过来。”诗人之所以用“向”字,是因为诗人此时正在独自旅行,身边没有别人,只好用“向”来表达自己的动作。“衣袂指归鸿”,意思是说,那人正骑着马,衣袖拂过飞鸿,好像是在指点自己。“指”字写出了诗人的神态动作,他好像在指着自己的衣服,好像在告诉朋友:“你看我的衣服!”“归鸿”二字暗含诗人的心事。“问姓名”三字表明作者在询问对方的姓名,“惟”字写出了作者的急切,同时表明诗人对朋友充满了关切之情。
五、六两句写观景:诗人举目远眺,只见晨雾缭绕,山峰被雾气笼罩,犹如披上了一层绿色的纱巾。而当寒霜降落到疏林里,树叶开始变成红色的时候,又觉得它们似乎在变化着颜色。“烟”“霜”“烟”三个词连用,把景物写得十分生动、逼真。“欲变红”三个字,不仅写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观察能力,还表明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烟”“霜”两个词连用,写出了早晨薄雾中的景色。“烟”字写出了雾的轻盈、缥缈,“露”字则写出了雾的清新、淡雅。“霜”字写出了寒冷的气息,“霜”字写出了树木的颜色的变化。“欲变红”三个字,既写出了早晨雾中的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七、八两句写心境:行者已经领略了秋天的萧瑟气息,但他并不因此而感到沮丧和失望,他依然乐观向上,充满信心。“未妨身世有墙东”,这句话表明诗人对人生有着独特的感悟和理解。“有”、“身”两个字都表示存在的意思,而“无墙东”四个字则表明诗人对人生的乐观态度。他认为自己虽然身处乱世之中,却依然能够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不被世俗所污染。因此,即使身处乱世之中,他也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保持自己的尊严和操守。
九、十两句写感慨: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感慨之情。他站在院墙东侧的老柏树下,眺望着远方的景色,思绪万千。他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想到了自己的身世遭遇,想到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然而,他却并不因此而感到悲伤或沮丧。相反,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和信心。他相信自己的才华和能力,相信自己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他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