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子相逢不问年,袈裟遍拂五茸烟。
朝来试剪吴江水,著尔空林落照边。

赠湛怀上人

衲子相逢不问年,袈裟遍拂五茸烟。

朝来试剪吴江水,著尔空林落照边。

注释:

衲子:出家人。

袈裟:僧衣,佛教徒穿的衣服。

五茸烟:指山间雾霭,如烟雾缭绕的草地。

吴江水:指长江之水。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诗中描绘了一位出家为僧的男子湛怀上人在清晨剪下一片吴江的水草,然后将其挂在自己居住的地方,以驱除虫蚁和邪灵。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湛怀上人的敬意与祝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信仰和崇拜。

首句“衲子相逢不问年”,意味着两个和尚在相遇时并不关心对方的身份地位,而是以佛法为本,相互尊重。这里的“衲子”是指出家人,而“相逢不问年”则表明他们之间并没有因为身份差异而产生隔阂。这种平等的交流方式体现了佛教教义中的众生平等观念。

第二句“袈裟遍拂五茸烟”,描绘了湛怀上人身着僧衣、手持袈裟的场景,袈裟上沾染了五茸(一种草本植物)的香气。这句诗既形象地展现了湛怀上人的装束,又通过“遍拂”一词传达了他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和关注。五茸烟则暗示了湛怀上人在清晨时分已经开始了他的修行活动。

第三句“朝来试剪吴江水”,进一步描绘了湛怀上人的动作。他清晨起来,拿起剪刀剪下了一片吴江的水草,并将其挂在了空林之中。这一动作象征着他将自己的清净之心和慈悲之心传递给了他人。同时,这也体现了佛教教义中的无我、无执等理念。

最后一句“著尔空林落照边”,则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和升华。湛怀上人将剪下的吴江水草挂在了空林之中,随着落日余晖的洒落下,水草仿佛也沐浴在了金色的阳光之中。这句诗不仅赞美了湛怀上人的修行成果,也表达了作者对佛教信仰的敬仰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湛怀上人清晨修行的描绘,展现了其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佛学修为。同时,它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佛教的普遍信仰和崇拜,以及人们对于精神寄托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