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无烟清昼长,粤江重见秉兰觞。
客乡儿女春衣薄,故国松楸社饭凉。
事往绵山堪堕泪,愁来曲水似回肠。
啼鹃偏解游人意,日向花阴唤去忙。
【注释】
杨柳无烟清昼长,粤江重见秉兰觞。——春日粤江边杨柳无烟,清昼长,人们相聚饮宴。
客乡儿女春衣薄,故国松楸社饭凉。——故乡的儿女穿着轻薄的春衣,而故国的松楸祭祀的饭菜都变凉了。
事往绵山堪堕泪,愁来曲水似回肠。——往事像绵山一样让人伤心欲绝,愁苦涌来时像曲水一样令人肝肠寸断。
事往绵山堪堕泪,愁来曲水似回肠。——往事像绵山一样让人伤心欲绝,愁苦涌来时像曲水一样令人心如刀割。
啼鹃偏解游人意,日向花阴唤去忙。——杜鹃鸟懂得游子的心情,每天在花荫下呼唤着离去的游子。
【赏析】
这首五绝,以“寒食”为题,写的是作者在客地过寒食节的感受。
前两句写景:
“杨柳无烟清昼长”,“杨柳”,点出时令;“无烟”、“清昼长”,则写出清明时节特有的景色。清明时节,天气晴和,草木萌动,杨柳新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后两句抒情:
这两句写客居异乡之人的悲凄情怀。“儿女”,代指自己;“故国松楸”,典出《晋书·文苑传》:“桓温尝南征,经金城,看李伯阳所作《祭方丘文》,乃叹曰:“天下何人具此文!吾当远访之!”于是舍舟就车,造门不入而去。”李伯阳,即李郃(音合),字元规,陇西狄道人也。《晋书·文苑传》说他“少孤贫,年十七丧母,与兄俱依伯父李丰。丰常称述先人之业,而伯阳独专诵《孝经》而已,丰每以为不及也。及丰卒,伯阳将赴举,丰妹劝之曰:‘今君行矣,必至千里,临亲之难未报,功业未立,宜早还省坟墓。’伯阳从之。既发,至于岐阳,遂不复返。丰妹哭于路左,为之设祭,因取伯阳诗赋以祭之。及至长安,果中甲科。时人谓伯阳有鬼神之验。”“松楸社饭”,典出《太平御览》卷六九七引汉应劭《风俗通义》:“周灵王太子申生,晋献公之子也。晋献公欲杀之,使人以其璧遗秦穆公,曰:‘以备三径;若臣用其死,余皆以殉。’秦穆公受壁,与之盟,使公子外傅知其情,而为之反。后献公卒,太子亦卒于房乔之下,国人皆哭,为之棺敛焉。秦穆公闻而问诸公孙支,支曰:‘君以一璧故,弃社稷而纳亡人;况不以璧而纳君乎?’秦穆公不听。”后来,秦穆公派人去晋国,要送公子申生到他那里,晋大夫百里奚劝阻说:“天之所废,谁以及之?且太子灵王之子也,而贼我大子。”于是秦穆公只好作罢。“社饭”,指祭土神的饭。“凉”,味变。
第三句承上“故国松楸社饭凉”句而来,写故国之思。“事往”,指过去的事;“绵山”,地名;“堕泪”,指伤心。“绵山”,在山西省介休县东南二十里。《晋书·郭钦传》载:“钦尝言于武帝曰:‘臣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广;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陛下仁风含养,多士归尽;然犹未也!’帝曰:‘何如?’对曰:‘昔者齐襄公高自隆盛,轻侮大臣;鲁季友数谏不从,私於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季路、颛孙、卜商也,吾语诸夫子。夫子将为发辞矣!’孔子曰:‘二三子各言尔志。季氏习于苟偷,仲尼习于穷厄,颛孙习于巧宦,卜商习于浮博。‘襄公由是遂骄,卒伏其辜。今陛下开日月之明,光四表之里,而不忧天下之忧,赦万民之冤,臣恐百姓安而不用德也。’帝默然。”这里所说的就是这件事。
“绵山”句,化用《晋书·郭钦传》所引齐襄公故事。齐襄公在位时骄奢淫逸,不体恤大臣,大臣们多次劝谏无效,最后只有季孙、颛孙、卜商等少数几人被允许进宫陈述意见。襄公不但不听,反而对他们怀恨在心。后来襄公果然因为骄傲失政而被杀死。郭钦认为齐襄公不能体恤大臣,不能听取忠言,因而被杀。齐襄公死后,襄公的儿子继位,史称灵王。灵王荒淫昏乱,又杀了季孙、颛孙、卜商三人。齐襄公被杀以后,齐国大臣孟尝君(田婴)听说这个消息十分感慨地说:“吾闻之:‘木实繁者披理也;禾稼盛者颠末也;龟策著者盖兆也。’今齐襄公一人之身见此三人焉。向之所谓贤者皆已死乎?”于是把齐襄公的尸首迁葬到齐国西部边境的姑棼(音坟)山旁,并在那里筑台纪念他们。这就是齐简公庙的来历。《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襄公四年,伐卫得卫公子商人。……明年,襄公复伐卫。五月,取五鹿。六月丙午朔旦日,襄公卒。七日壬申日中日,襄公弟带与右公子同攻公子商人,公子商人奔卫。齐襄公之卒也,太子无知立。……七年,宋元公赂齐鲍叔,请平宋乱……十四年,齐懿公即位。……二十五年,懿公与宋人战于乘丘,败,伤其目,亡其肩。二十六年,与卫人战于新密之下。……三十一年,与宋人战于乘丘,大败之……四十六年,与卫人战于荧泽,灭之。……”齐襄公的三个兄弟:小白(齐桓公)、纠(田婴)、小白(田盘)都被杀死或逃亡。襄公死后,他的两个弟弟分别做了齐桓公和田婴的相国。襄公的儿子继位为昭公。《左传》昭公元年载:“冬十月己亥,葬齐顷王于北郭。……夏四月戊申朔,日有食之。秋八月丁亥,尹诛于市。”《战国策》也有记载:“齐襄公卒也,而世子小白为相。”《韩非子·说难篇》载:“襄公死之日,易牙趋而走。左右逐之,不出城门十五里所。”这些记载表明襄公被杀以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进行了长期的争权夺利的斗争。郭钦说的“事往”,就是指齐襄公被杀以后的事情。“曲水”,即曲池的水。传说周文王姬昌曾在渭水旁挖沟渠灌田,沟渠弯曲如龙形而得名曲池。《太平御览》卷八〇二引《括地图志》:“咸阳渭水北曲处谓之曲池。”《水经注》卷二八:“渭水又北径泾阳故城南,俗名曲池。”《史记·魏世家》:魏国安釐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65年),秦军包围魏国都城大梁(河南开封)。魏王派将军龙亢率兵救大梁。龙亢请求魏王给他五千精兵。魏王说:“寡人闻之:‘千人一心,则得千人力;万人一心,则得万人力。”龙亢答道:“以五千人击十万人,则有余;以十万人击五万,则不足;以五万人击一万人,则劳者也。”魏王听后很高兴,就答应了这个要求。后来龙亢果然用五千人打败了十万人。这里所说的“事往”就是指这件事。
第四句承接“曲水”句而来,写离愁别绪。“事往”,指过去的事;“绵山”,地名;“回肠”,形容极度悲痛的样子。《楚辞·招魂》:“望旧邦之黯黮兮,时溷浊而莫达。”“回肠”即指这种心情。《楚文选》:“屈原曰:‘余不忍为此态也。’”这里用来比喻愁绪缠绕心胸。《诗经·小雅·蓼莪》:“采采蔕茨(音崔)草荼,未见君子。履亩忧之。雨零淋麦,雨零淋茶。”毛《传》:“荼草可采也。”陆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