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策登朝三十秋,一麾重拥越江舟。
石羊来觅黄初起,竹马争迎郭细侯。
未使十州瞻露冕,还将三祝献宸旒。
波臣近有朝宗念,金鉴微忠愧未酬。
【解析】
此诗是作者对友人黄参知的送行之作。诗人在送别之际,感慨良多,于是借送别为由,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的仕途遭遇。全诗结构紧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语言流畅。
首联“挟策登朝三十秋,一麾重拥越江舟”,以时间为线索,从时间的纵览来表达自己对仕途的看法。“挟策”指带着文才入仕;“登朝”指进入朝廷做官,也指科举及第,步入仕途,“挟策登朝”即怀有经世济民的志向和抱负;“三十秋”指三十个春秋,意指自己已经历经三十年的宦海沉浮了。“一麾重拥越江舟”,指被贬谪后,又重新被起用为地方官员,“一麾”意为旌旗挥动,此处指旌旗招展,喻官职被重新启用,“重拥越江舟”指再次被任用回朝。
颔联“石羊来觅黄初起,竹马争迎郭细侯”,通过想象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石羊”指的是汉时刻石像羊的山,传说汉光武帝曾在山上刻石像羊,以示吉祥。“寻”意为寻找,“觅”指寻找,“石羊来觅”比喻朋友前来看望。“竹马”指儿童游戏用的竹竿和木棍,此处代指儿时的玩伴、朋友或知己。“郭细侯”是指唐代宰相郭子仪的幼名,这里用来指代朋友。“竹马争迎郭细侯”比喻朋友来访,自己十分激动、欣喜的样子。
颈联“未使十州瞻露冕,还将三祝献宸旒”,“十州”代指南方十个州郡,“露冕”是古代的一种礼冠,这里指代朝廷,“瞻”即仰望。“将”字在这里表示将要。“三祝”指三次祝祷,“献宸旒”意为呈上皇帝御前,献祭于帝座前的龙椅上。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感激和祝福之情。“波臣”指水波上的侍臣,泛指下级官吏或百姓。“近有朝宗念”指近来有归顺朝廷之意。“朝宗”指归顺朝廷,“朝宗念”即归顺之意。尾联“金鉴微忠愧未酬”,“金鉴”指帝王之鉴,“微忠”指微小的忠诚。“愧未酬”意指自己还没有完成忠诚报国的责任。“金鉴微忠愧未酬”表明诗人对自己的职责感和责任感的认识和反思。
赏析:
首联写诗人入仕后的经历。“挟策登朝”四字,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仕途历程。诗人怀抱经世济民的理想,怀揣满腹才华,带着文才入仕。然而,官场黑暗,尔虞我诈,诗人很快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大。经过一番努力后,诗人又被调离了原职,再次回到家乡。
颔联写诗人在家乡的处境。“石羊”“竹马”两个意象,分别代表了诗人的童年和朋友。诗人想象他们前来看望自己,并把自己视为知己,而自己则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看待。这种感情交流,使得诗人感到十分温暖和幸福。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人把朋友比作“郭细侯”,是对朋友的一种尊重和赞赏。
颈联写诗人对于朋友的感激和祝福。“未使十州瞻露冕”,意味着朋友的到来,让诗人得以在家乡得到更好的待遇。而“还将三祝献宸旒”,则是对朋友的一种祝福,希望他能够继续为国效力,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尾联写诗人对自己责任的认识和反思。诗人认为自己还未完成忠诚报国的责任,因此感到非常愧疚。这种情感表现,既体现了诗人对于自己的严格要求,也反映了他的高尚情操。整首诗通过送别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感情,同时也展示了诗人自身的品格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