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扁舟何处回,一筇三竺倚崔嵬。
雨余千涧迎潮上,天外双峰入坐来。
簇绣春回霜叶候,登高夜落雨花台。
主人醉客欢无极,几月愁怀已尽开。

湖上扁舟何处回,一筇三竺倚崔嵬。

雨余千涧迎潮上,天外双峰入坐来。

簇绣春回霜叶候,登高夜落雨花台。

主人醉客欢无极,几月愁怀已尽开。

诗句解析

  1. 湖上扁舟何处回:“扁舟”指小船,“湖上”说明是在湖面上。“何处回”表达了一种迷茫和不确定感,询问船只的去向。整体表达了诗人在湖面泛舟时的迷茫与不确定感。

  2. 一筇三竺倚崔嵬:“一筇”指一根竹杖,“三竺”指的是著名的佛教圣地灵隐寺附近的三座山,即中天竺、上天竺、下天竺,合称“三竺”。 “倚崔嵬”形容诗人站在山峰上,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登山望远的画面。

  3. 簇绣春回霜叶候: “簇绣”可能是一种比喻,形容春天景色如同精美刺绣一样美丽。 “春回”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生机。而“霜叶”则是秋天的象征,这里的“回”表明了季节的更迭和景色的变化。 “候”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时间或者时节。

  4. 登高夜落雨花台:“登高”可能是指在灵隐寺等高处进行的活动,如赏月、观景等。 “夜落雨花台”中的“夜落”可能是形容雨点落在花台上的声音或视觉感受。“雨花台”是南京的一个著名景点,这里可能是诗人用来表达某种情感的地方。

译文

湖水上的小船何处归去,手持竹杖登上灵隐三峰。雨后千条溪流迎着海潮涌来,远处两座山峰仿佛进入了座中。春意盎然的大地似乎被绣花覆盖,登高之时夜晚落下的雨滴落在雨花台上。主人和客人畅饮至醉欢乐无边,几个月来的忧愁和烦恼都已消散。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诗人在西湖边泛舟赏景的愉悦心情。诗中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从迷茫和不确定到喜悦和自由。此外,诗歌还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和节日元素,使诗歌具有更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