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云幰拥星轺,手捧丹书下紫霄。
清鉴并悬淮浦月,英声先撼广陵潮。
旧都再睹双龙钺,故里争看驷马桥。
十载沧洲劳梦寐,因君魂去不堪招。
【注释】
陈文溪:人名。
“使君”二句:指淮南节度使陈骈(字文溪)到江宁府审问囚徒。云幰(xiǎn):华丽的彩绘车幔,这里指陈骈。星轺(yáo):高高的官车。下紫霄:指陈骈从天上下来,即被召入朝。丹书:诏书。紫霄:天宫。
清鉴:清澈的月亮。并悬:同时悬挂。淮浦:指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月:指月亮。英声:英勇的形象。先撼广陵潮:指陈骈被召入朝,在广陵引起轰动。广陵:今江苏扬州。
旧都:指长安。双龙钺(yuè):古代帝王所用的两种斧子,分别代表水和火。这里借指陈骈为相时的权力。故里:故乡,指陈骈的故乡江宁府。争看:争相观看。驷马桥:指江宁府城西的一座桥。
沧洲:大泽,这里指江宁府的郊外,即今天的江南一带。劳梦寐:为陈骈的到来而失眠,这里用典,《左传·僖公五年》中曾提到“梦见周公”,后来就用梦见周公来表示思念之情。因君魂去不堪招:意思是说不能因为陈骈的来访而高兴,因为他是来代替自己赴任的。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作者陈文溪正在江宁府任职。诗中通过描写陈骈来江宁府审问囚徒这一事件,表达了作者对陈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首联写陈骈被召入朝的场景。诗人以“使君云幰拥星轺,手捧丹书下紫霄”为起兴之笔,描绘了陈骈被召入朝时的壮观场面。“云幰”是指华丽的彩绘车幔,这里指陈骈;“星轺”是指高高的官车;“丹书”是指诏书。这些词语都是用来形容陈骈被召入朝时的威仪和荣耀。“手捧丹书下紫霄”,则是说陈骈手中紧握着诏书,从天宫下来,被召入朝。这两句诗通过对陈骈的描绘,表现出了他对陈骈的尊敬和敬慕之情。
颔联写陈骈审问囚徒的情景。诗人以“清鉴并悬淮浦月,英声先撼广陵潮”为中间两联的起兴之笔。“清鉴”是指清晰的镜子,这里指陈骈的眼睛;“并悬”是指同时悬挂在一起;“淮浦”是指江宁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市;“月”是指月亮。“英声”是指英勇的形象;“先撼”是指率先引发;“广陵潮”是指广陵地区的海潮。这两句诗通过对陈骈审问囚徒的情景的描绘,表现出了他对陈骈的钦佩之情。
颈联写陈骈离开后的感慨。诗人以“旧都再睹双龙钺,故里争看驷马桥”为结尾。“旧都”是指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双龙钺”是指两种斧子,分别代表水和火,这里借指陈骈为相时的权力;“故里”是指故乡,也就是江宁府;“争看”是指争相观看;“驷马桥”是指江宁府城西的一座桥。这两句诗通过对陈骈离开后的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其离去的感慨之情。
尾联写诗人对陈骈的怀念之情。诗人以“十载沧洲劳梦寐,因君魂去不堪招”为结尾。“十载”是指十年的时间;“沧洲”是指大泽,这里指江宁府郊外的湖泊;“劳梦寐”是指因为思念陈骈而失眠;“魂去”是指陈骈的魂魄已经离去;“不堪招”是指无法招回。这两句诗通过对诗人对自己对陈骈怀念之情的表达,使得全诗情感更加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