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入翠宫低窈窕,洞回沧海倒巃嵷。
山林着处宜狂客,风雨闲游接上公。
共倚短筇千涧底,独穿高木万烟中。
观涛更许云边酒,待月思眠石上枫。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在分析时既要指出某种修辞的使用,又要剖析游人登临的情怀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天入翠宫低窈窕,洞回沧海倒巃嵷”,这是写景句。首联描写了雨后的山景,诗人登上高峰,只见雨后山色更加秀美,云气缭绕,群峰竞奇,令人流连忘返。“翠宫”“巃嵷”都是形容山峰的高耸入云,云雾缭绕。“洞回沧海倒巃嵷”意思是从山中穿过回旋曲折的山路,就象是在大海中穿行似的,可见山路之曲折,山峰之高。这两句是写景。
颔联写诗人登山的情趣。上句写山林景色宜于放荡的文人墨客,下句写自己与风雨共游,与上公相往来,意在说:这里风光秀丽,气候适宜,我乐于在此游览赏景,自得其乐。
颈联写诗人独自游赏时的情态。“共倚短筇千涧底,独穿高木万烟中”,写诗人独自一人在山间漫步的情景。“短筇”即筇竹杖,筇竹是一种有香味的竹子,这里指用筇竹做的手杖。“共倚”“独穿”是写两人同行,一人独往。“千涧底”是山涧,“万烟中”是林中雾气。诗人独来独往,徜徉于山水之间,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
尾联写自己观涛饮酒,待月而眠。“云边酒”指在山巅观海听涛之际饮酒赋诗,“月上枫”指观完潮涨之后,乘着月色在山上石壁上题刻。“更许”即允许之意。
【答案】
示例一:首联描写了雨后的山景。首句写山之高耸入云,次句写云之缭绕山头。
译文:山高云低,云雾缭绕,仿佛进入仙境;山腰回旋曲折的山路,就象是在大海中穿行似的。
赏析:这四句为写景句。前两联写雨后山景,以“翠宫”形容山峰之高,以“巃嵷”形容山峰之峻,以“洞回”形容山路之幽曲折,以“倒巃嵷”形容海浪之浩瀚翻腾。这些景物描写都十分传神。第三联写自己登山的情趣。这两句写诗人登山的情趣。上句写山林景色宜于放荡的文人墨客,下句写自己与风雨共游,与上公相往来,意在说:这里风光秀丽,气候适宜,我乐于在此游览赏景,自得其乐。第四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山间漫步的情景。诗人独来独往,徜徉于山水之间,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
示例二:颔联写诗人登山的情趣。上句写山林景色宜于放荡的文人墨客,下句写自己与风雨共游,与上公相往来,意在说:这里风光秀丽,气候适宜,我乐于在此游览赏景,自得其乐。
译文:山林中的奇岩异石处处都是好地方,适合狂傲不羁的文士;风雨过后闲适地游玩可以结交达官贵人。
赏析:“山林”、“上公”都是泛指,指隐士高人。这两句的意思是:在山林里的奇岩异石处处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在这里可做放荡不羁文士的游乐场所,也可与达官贵人交友。
示例三:颈联写诗人独自游赏时的情态。“共倚”“独穿”是写两人同行,一人独往,突出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译文:我们两人并肩依仗着筇竹手杖行走在千条山涧溪谷之间,只有自己一个人沿着高高的树木走在烟雾蒙蒙的万顷林中。
赏析:诗人独来独往,徜徉于山水之间,欣赏着大自然的美。
示例四:尾联写自己观涛饮酒,待月而眠。“云边酒”指在山巅观海听涛之际饮酒赋诗,“月上枫”指观完潮涨之后,乘着月色在山上石壁上题刻。
译文:在海边观赏涛声,喝着云边的美酒,等待着月亮爬上石壁的时候,我在那里写下自己的心迹。
赏析:“云边酒”指在山巅观海听涛之际饮酒赋诗。“月上枫”指观完潮涨之后,乘着月色在山上石壁上题刻。“云边酒”“月上枫”是诗人观海听涛、饮酒赋诗、题刻留念的三个典型动作和行为,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