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郡开南纪,行旌出北燕。
别怜孤馆夕,交忆故乡年。
晓月沉平楚,春山带远烟。
离魂与孤雁,共逐洞庭船。

【注释】1.凌应贤(643—705):字元振,河南洛阳人。初仕为长安尉,调补武陵县丞。后迁常州刺史。卒于任所。

2.行:出行;旌:旗杆上的旗子。出:出发。

3.别怜孤馆夕:别离在夜晚的客舍。

4.交忆故乡年:共同追忆着家乡的岁月。

5.平楚:指楚国境内,因楚国在春秋时属楚国,故称。

6.带远烟:环绕着远山的烟雾。

7.离魂:离别的魂魄。

8.洞庭船:大湖名。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洞庭湖水系流经湖南、湖北两省,长江支流汉水亦从湖内流入长江。

【赏析】此诗写送别之情景。首句“雄郡开南纪”,雄郡即雄州或雄郡,这里泛指湘中一带。诗人用一个“开”字,既表明了这一带地域辽阔,又写出了其地势雄阔的特点。次句“行旌出北燕”,是说凌应贤即将离开北方的燕京。“旌”是旗帜,这里指凌应贤的官服。“北燕”是古国名,在今河北北部。凌应贤要从这里出发去到南方,所以用“出”字。三、四两句写临别时的情景,“别怜孤馆夕”,“交忆故乡年”,都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别怜孤馆夕”,是说分别时是在晚上,而且是在客人住的孤馆里,这就更显出了彼此情意的深厚和别时的难分难舍。“交忆故乡年”,是说两人虽然同在一地,但各自思念着自己的故乡,因而更加觉得难舍难分。五、六句写送别的具体环境。“晓月沉平楚,春山带远烟”,写的是从远处看到的景象,这一句是全篇的高潮,也是全诗的警策之语。“平楚”,指楚国境内,因为楚国在春秋时代属于楚国,故称。“平楚”二字,不仅写出了此地地势平坦开阔,而且暗含着此地与楚国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带远烟”,是说那笼罩着远山的轻烟仿佛是一幅淡淡的山水画,它把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景色之中。这种景致,使人感到一种清幽静谧的美感。而这种美感,又是通过“晓月”这个点睛之笔表现出来的。“晓月沉平楚,春山带远烟”两句,不但写景逼真,而且写得有层次,有深度。由近及远,先写平楚的景色,再写远山的景色,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由于“月”、“烟”这两个字的运用,使整个画面显得空灵而又富有韵味,具有一种朦胧美的艺术效果。

七、八句写离别时的情景和感受。“离魂与孤雁,共逐洞庭船。”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诗人对这次离别的深情寄寓。“离魂”,指离别时双方的离愁别绪,它已渗透在整个诗中的各个部分。“共逐”,是说双方就像一对孤雁一样,一起飞向远方。诗人把双方的离愁别绪比做孤雁,这就把双方的感情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使整个诗作显得更为深沉动人。“共逐洞庭船”,是说他们就像一对孤雁一样,一起飞向遥远的洞庭湖。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著名的洞庭湖。这首诗就是以洞庭湖为背景来写的。诗人通过“共逐”这个词,把双方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更为深沉动人。“共逐”,是说双方就像一对孤雁一样,一起飞向遥远的洞庭湖。诗人把双方的离愁别绪比喻成孤雁,这就把双方的情感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使整个诗作显得更为深沉动人。“共逐洞庭船”,是说他们就像一对孤雁一样,一起飞向遥远的洞庭湖。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著名的洞庭湖。这首诗就以此为背景来写的。诗人通过“共逐”这个词,把双方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更为深沉动人。诗人以“共逐”一词,巧妙地表现了双方的惜别之情,使这首送别之作显得更为深沉动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