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老叟仙中人,清和洒落无纤尘。
平生富贵不足道,笔挽造化回阳春。
坡真可妙真堪惜,老息森严露形迹。
鸥波亭外寂无人,九龙山气凌秋碧。
山气凌秋势薄天,凝云挟雾快腾骞。
巉岩峭壁几千仞,此老直欲穷其巅。
金闺琐闼瀛洲路,宣德年来夸独步。
名高价重不复疑,世间托笔应无数。
枝干依稀丛叶同,天机妙解却难工。
就中一片飞白石,烂然琢玉寒玲珑。
蹇予最好潇湘景,见画令人发深省。
曲处疑闻爽籁生,深中似觉阴风冷。
深曲低昂路郁纡,幽情欲尽似还馀。
三湘逐客归来未,二女游魂今在无。
从来能事不受迫,醉里兰亭难再得。
使君此幅自何来,万金宝剑连城璧。
半窗疏影对愁眠,斑管春寒诗思牵。
玉蝉吟吸鹧鸪雨,文绡细簇玻璃烟。
却思京国频相见,自谓相求当不厌。

这首诗是明代夏仲昭所作的《万竹图》。下面是逐句解释和译文:

  1. 昆山老叟仙中人,清和洒落无纤尘。
  • 诗中的“昆山”指的是中国江苏省昆山市,一个以盛产竹子而闻名的地方。
  • “老叟”指的可能是画中的老者,象征着岁月和智慧。
  • “仙中人”形容画中的老者仿佛是仙人一般的存在,超凡脱俗。
  • “清和洒落无纤尘”描绘的是老者的气质和环境,给人一种宁静、纯洁的感觉,没有一丝尘埃。
  1. 平生富贵不足道,笔挽造化回阳春。
  • “平生富贵”指的是一个人一生的富贵和荣耀。
  • “不足道”意味着这些富贵荣华并不是重点,不值得提及。
  • “笔挽造化回阳春”表达了诗人通过绘画来表达他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追求,希望唤醒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欣赏。
  1. 坡真可妙真堪惜,老息森严露形迹。
  • “坡真可妙”指的是画中的山水景色非常真实,如同真实的一样。
  • “真堪惜”则表示这种真实是非常宝贵的,值得珍惜。
  • “老息”可能是指画中老者的状态,表现出一种沉稳、淡定的态度。
  • “露形迹”则是说画中的老者虽然隐藏了身形,但却能让人感受到他的存在和精神。
  1. 鸥波亭外寂无人,九龙山气凌秋碧。
  • “鸥波亭外”可能指的是画中的一个场景,亭子旁边有鸥鸟在水边飞过。
  • “寂无人”则传达出这个场景的静谧和空旷。
  • “九龙山气凌秋碧”则形容了山峰的壮丽和秋天的景色,山气高远,颜色鲜明。
  1. 山气凌秋势薄天,凝云挟雾快腾骞。
  • “山气凌秋”描述了山峰上秋天的气息和景色。
  • “势薄天”可能是指山峰的高度或者气势之高。
  • “凝云挟雾”形容了云雾缭绕的景象,给人一种朦胧、神秘的感觉。
  • “快腾骞”则传达出山峰的动态之美,仿佛要飞腾起来一样。
  1. 巉岩峭壁几千仞,此老直欲穷其巅。
  • “巉岩峭壁”形容了山峰的陡峭和峻拔。
  • “几千仞”则强调了山峰的高耸,可能是指几百丈甚至更高的高度。
  • “此老直欲穷其巅”则表达了画家对山峰的极致追求,想要将山峰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1. 金闺琐闼瀛洲路,宣德年来夸独步。
  • “金闺琐闼”可能是指宫廷中的豪华宫殿,或者是文人雅士的住所。
  • “瀛洲路”则可能是指仙境中的蓬莱岛,或者是通往仙境的道路。
  • “宣德年”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年份,宣德年间。
  • “夸独步”则表达了画家在艺术创作上的卓越成就,成为了独树一帜的代表。
  1. 名高价重不复疑,世间托笔应无数。
  • “名价重”可能是指作品的价值很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 “不复疑”则表示人们不再怀疑画家的艺术才华和价值。
  • “世间托笔应无数”则表达了作家们应该不断创作,以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
  1. 枝干依稀丛叶同,天机妙解却难工。
  • “枝干依稀”描绘了画面中树木的形态,虽然不清晰但却给人以美感。
  • “丛叶同”则形容了树木丛生的形态,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 “天机妙解却难工”则表达了画家对自然景观的捕捉和表现能力,虽然能够理解自然的规律,但要想达到完美的境界却很难做到。
  1. 就中一片飞白石,烂然琢玉寒玲珑。
  • “飞白石”可能是指画面中出现的一块白色的石头,给人一种晶莹剔透的感觉。
  • “烂然琢玉寒玲珑”则形容了这块石头的质地和造型,仿佛是一块经过精雕细琢的宝玉,既寒冷又玲珑剔透。
  1. 蹇予最好潇湘景,见画令人发深省。
  • “蹇予”可能是指笔者或者评论家,蹇字在这里可能是个错字,应该是蹇的意思。
  • “最好潇湘景”表达了笔者对潇湘风景的喜爱和赞赏。
  • “见画令人发深省”则说明了观赏画作后,人们会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1. 曲处疑闻爽籁生,深中似觉阴风冷。
  • “曲处”可能是指画面中的角落或细节之处。
  • “爽籁生”则形容了在这些地方听到了清新悦耳的声音。
  • “深中似觉阴风冷”则形容了在这些地方感受到了深深的寒冷和孤寂感。
  1. 深曲低昂路郁纡,幽情欲尽似还馀。
  • “深曲低昂路郁纡”描绘了画面中曲折蜿蜒的道路和深远幽长的意境。
  • “幽情欲尽似还馀”则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幽情的理解和感受,似乎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但又觉得还有余意未尽。
  1. 三湘逐客归来未,二女游魂今在无。
  • “三湘逐客归”可能是指古代传说中屈原被流放后在湖南一带的传说故事。
  • “二女游魂”则可能是指两位女子的灵魂游荡在民间的故事。
  • “归来未”则表示这两位女子的归来尚未实现,仍然在人间游荡。
  • “二女游魂今在无”则表达了对这些女子的同情和怀念之情。
  1. 从来能事不受迫,醉里兰亭难再得。
  • “能事不受迫”可能是指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不受外界压力的干扰。
  • “醉里兰亭难再得”则表达了在醉酒的时候创作出好作品的机会难得,难以再次得到。
  1. 使君此幅自何来,万金宝剑连城璧。
  • “使君”可能是指当时的官员或者收藏家。
  • “自何来”询问这幅画作的来源。
  • “万金宝剑连城璧”则形容了画作的价值非常高,可能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宝物。
  1. 半窗疏影对愁眠,斑管春寒诗思牵。
  • “半窗疏影”描绘了画面中的窗户旁的景物,可能是梅花或其他花卉的影子。
  • “斑管春寒”则形容了春天早晨的寒冷气息和斑驳的光影。
  • “诗思牵”则表达了诗人在看到这些景物时引发的诗情和思绪。
  1. 玉蝉吟吸鹧鸪雨,文绡细簇玻璃烟。
  • “玉蝉吟吸鹧鸪雨”描绘了画面中鸟儿的鸣叫和雨水的场景。
  • “文绡细簇玻璃烟”则形容了画面中的丝绸和其他材质的细节处理,如同玻璃般透明且细腻。
  1. 却思京国频相见,自谓相求应不厌。
  • “却思京国频相见”表达了诗人对于京城生活的回忆和思念。
  • “自谓相求应不厌”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与朋友相见的期望和自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