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住犹滴,夕阳寒欲沈。
相逢不相语,惆怅远游心。
注释:春天的雨停了,还点点滴滴地往下滴;夕阳西下,寒冷似乎要下沉。
我和你相会时不说话,心中惆怅,想要远游。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诗。首句“春雨住犹滴”,以春雨之停喻人之别,既见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亦可见出别后仍念旧交之意。次句“夕阳寒欲沈”,用拟人法写夕阳西沉,暗寓诗人离别之情。第三、四句“相逢不相语,惆怅远游心”,写别后相逢却无话可说,只留下满怀惆怅。此诗语言平易自然,情致委婉,是一幅动人的别离图卷。
春雨住犹滴,夕阳寒欲沈。
相逢不相语,惆怅远游心。
注释:春天的雨停了,还点点滴滴地往下滴;夕阳西下,寒冷似乎要下沉。
我和你相会时不说话,心中惆怅,想要远游。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诗。首句“春雨住犹滴”,以春雨之停喻人之别,既见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亦可见出别后仍念旧交之意。次句“夕阳寒欲沈”,用拟人法写夕阳西沉,暗寓诗人离别之情。第三、四句“相逢不相语,惆怅远游心”,写别后相逢却无话可说,只留下满怀惆怅。此诗语言平易自然,情致委婉,是一幅动人的别离图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审清楚题目要求,如本题“对这首诗逐句释义并赏析”,则答题时要先逐句解释诗意,然后赏析。 第一联,“一廛吾所受,三径旧曾游”,诗人以自己居处为“一廛”,而“三径”是陶渊明的故宅,他曾经在此“隐居”;这里诗人用典,既写出了诗人自己的闲适之乐,同时又表明了自己与陶渊明的相似之处
【注释】 去去青云路:去往青云之路。 盍簪:盍,同盍,通盍,何不;簪,古时束发用的簪子。盍簪,意为为什么不系好簪子再动身上路呢?表示舍不得离去。 西风游子恨:指秋天的西风吹动着游子的思乡心。 落日故人心:落日时分,夕阳西下,使人想到故乡的亲人,所以用落日故人心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报国凭三策:报答国家之策有三种,即安民、养民和牧民。三策是泛指治国的三个重要方面。 论交薄万金
【注释】 送安二:送别安二。兼简令兄仁远:同时寄信给令兄。 故人不可见,令弟早相知:老朋友不能相见,令弟早就相识了。 文采京华自,威仪伯仲推:你的才学和气度都是京城的一流人物。 云深江树黑,天远雁书迟:天边飘荡着归雁的书信,因为距离遥远而变得缓慢。 若问同袍者,悲凉比旧时:如果你问他那些一同服役的老兄弟,他们一定会感到更加凄凉,因为他们的遭遇和你一样。 【赏析】
【注释】 刘珙弟兄:指作者的朋友,即刘涣兄弟。 大兄膺就业,叔子尽能诗:大兄(即刘涣)被举荐为官,而二弟(即刘涣的弟弟)则精通诗艺。 岁月嗟长往,功名未有期:感叹时光荏苒,功业尚未成就。 自怜游泮水,空忆少年时:惭愧自己当年曾游泮水(指在学馆中读书),如今却已空怀壮志、无以实现。 【赏析】 这是一首寄给友人的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刘珙弟兄的怀念之情和对自己不能建功立业的遗憾。
【注】 张世清:即张志和,唐代诗人种竹已成林:指张志和辞官归隐后,在家乡种植竹子,形成了竹林。 扫叶容春笋:用扫树叶子来等待春天的笋子出土。 编篱护晚阴:用编织篱笆来遮挡傍晚的阴影。 清风如有意:形容秋风的凉爽就像有意识一样。 明月本无心:比喻月亮本身没有情感,只是静静地照耀着大地。 几度临轩坐:几次站在楼台栏杆上坐着。 烟消彩凤吟:形容夜晚景色美丽,如同凤凰在歌唱。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
送黄掌教 泮水官初满,临岐意黯然。 风云千里道,雨露九重天。 硕学推程颢,清才数郑虔。 愿言行莫缓,台阁正求贤。 注释: 1. 泮水官初满:泮水,指的是古代的学堂,这里代指官职刚刚被任命完毕。官初满,意味着官员刚刚开始任职。 2. 临岐意黯然:临岐,指的是在岔路口分手。黯然,形容心情低落、忧郁。 3. 风云千里道:风云,指天气变化无常,千里道,形容距离远。 4. 雨露九重天:雨露,比喻恩泽
领举别武林主人 领:接受。举起杯来,表示离别 武林主人:主人的别号。指作者的朋友或熟人(据《太平广记》卷四百九十五引《唐阙史》,武林主人是李贺的朋友) 别业幽栖处,攀缘及上方 别业:别业,即别墅。幽栖处:隐居之处 攀缘:攀登爬升 及:到达 上方:高处 译文:接受了杯中的酒,向朋友告别。我隐于青山绿水之间,登上了山巅 地深松叶暗,天近桂花香 地深:山高林密 松叶:松树的叶子 暗:昏暗,不明亮
【注释】 圣主:皇帝。重遐荒:远在边远的荒服之地。夕郎:指王给事,王给事是王姓的官员的称呼,夕郎是王姓的音译。楼船:大船。瀚海:大海。冠服:官服。被:覆盖。三韩:古代对朝鲜半岛一带的称呼。八表:四方。兹:这。来王:来到国王那里。 【赏析】 这首诗写使臣出使异域,表达了诗人的自豪感和喜悦之情。诗中“楼船浮瀚海,冠服被蛮方”两句描写了使臣乘船远航的情景,“岛屿三韩近
【解析】 本诗是一首写隐者的诗。首句“绿阴清昼堂”,即以堂字点明了作者的居处;颔联“树密乌声乱,林深鹤梦幽”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自然画面,表现了隐士的闲适生活。颈联“云来疑向夕,风度欲惊秋"描写了云彩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生活的向往之情。尾联“何日寻三径,相期避暑游”抒发了作者与高士相约在夏日里一起游玩的愿望。 【答案】 绿荫笼罩着清凉的白昼,山中住着位高人,在岩石山丘间结屋居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诗歌情感及手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 第一联“记得高堂别,俄惊信息稀。”回忆过去分别时的情景,当时母亲还健在,可是如今母亲已经去世了,因此才感到意外和悲痛。“高堂”指母亲的卧室。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还记得和母亲道别的情景,可转眼间却听到母亲的消息稀少了
红树满云山,扁舟渡烟水。 载酒欲何之,拟访巢居子。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游赏的愉悦心情以及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首两句“红树满云山,扁舟渡烟水”以简洁的画面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画面。诗人乘坐着扁舟,在烟雾缭绕的水面上游弋,四周被繁茂的树木环绕,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氛围。这种场景让人联想到陶潜《饮酒》中的意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两句“载酒欲何之
【注释】 物色:景物。堪见:能看见。微意:微妙的意思。竟:竟然,到底。 赏析: 写景抒怀,含蓄深婉。“物色”二句,是说眼前所见的景物,已经足以引起诗人的感慨了。“相逢”,即作者与友人不期而遇,这在诗人看来,是一种难得的机缘。可是,当二人相逢时,诗人并没有说什么,也没有表现出什么,只是默默地看着对方,沉默着,没有交谈。“高风”,指高尚、美好的品德。“微意”,即微言大义,即深刻的意义。“已千古”
【注释】 独桧屏:指诗人所画之屏风。 云母秋堂别,金泥画障非:意思是说屏风上的云母石是秋天的景色,而金泥画障不是真正的山水。 空山埋玉处,孤翠蔽玄扉:意思是说空山上有玉石被埋藏,而屏风上却只有孤翠遮住了玄色的门扉。 【译文】 屏风上的云母石是秋天的景色,但并非真的山水。屏风上只有孤翠遮住了玄色的门扉。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在屏风上画下了“独桧屏”,以表达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注】 湘江:在今湖南省。渭水:在今陕西省。秦楼:秦时宫殿名,旧址在今陕西西安市南郊。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人在湘江之滨的白日里看到湘水的晚景,在渭水边上的秋天里看到渭水的黄昏。“湘”“渭”是地点名词兼动词,表示时间与季节,点出诗人所处的位置与时间。诗人站在白日里湘江边,面对湘江之水,看到它被夕阳映照得一片通红,仿佛是一条红色的彩带。而远处的山峦则在夕阳的映照之下显得格外的雄伟、壮观
注释: 题:写诗 幽鸟:幽静的鸟儿上苑:皇家园林 雕笼翡翠新:用雕花的笼子装着翠绿的孔雀 修篁邻野树:修长的竹子靠近野外的树木 啼鸟一般春:叫声像春天一样的鸟儿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诗人通过生动的语言,将上苑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首句"上苑花如锦,雕笼翡翠新",以锦缎般的花朵和翠绿的孔雀为画面主体,形象地描绘了上苑的花之美。接着以"修篁邻野树,啼鸟一般春"作结
【注释】: 白石一拳小,修篁数叶多。 万山冰雪里,试看此如何。 译文: 洁白的石头像一只拳头那么小,几丛竹子却有几片叶子那么多。 在万重青山的冰雪里,你仔细看看这竹石图吧。 赏析: 此诗为送别诗。首句以“白石”和“拳头”起兴,以比衬友人之清高脱俗;次句则用数量词“多”来衬托友人的清高;第三句以万重青山作陪衬,进一步突出了友人的清高;尾句则是对友人的劝勉和祝福。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新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