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来三月叹蹉跎,落日惊看逝水波。
清泪欲干还自落,羁愁未遣又添多。
英雄有死嗟谁在,欢会无期奈老何。
十五年前旧游事,不胜哀戚动邻歌。
这首诗是杜甫在公元768年(大历三年)春天,经过汀州时所作。诗人当时在途中,路过汀州城,看见崔惟正的坟墓,怀念亡友,遂有感而作。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前两句写景抒情,后两句议论抒情。
“别来三月叹蹉跎。”这一句是说自从离别以来已经有三个月了,感叹时光流逝,岁月蹉跎。这里的“别来”是指离开汀州后的这段日子,“三月”则是这段时间的长度。而“叹蹉跎”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无奈。这里的“叹”字,既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暗示了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落日惊看逝水波。”这一句是说当夕阳西下,江水泛起波纹时,作者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这里的“逝水波”指的是江水流动的景象,而“落日惊看”则表达了作者被眼前景象所震撼的心情。这里的“惊看”二字,既表现了作者对景色的惊喜,也反映了他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无奈和焦虑。
“清泪欲干还自落,羁愁未遣又添多。”这一句是说虽然想要将眼泪擦干,但是泪水却不由自主地滑落下来;虽然想要将心中的忧愁驱散,但是忧愁却似乎更加深重了。这里的“清泪欲干还自落”形容了作者心中的痛苦和无助;而“羁愁未遣又添多”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挣扎和无奈。这里的“羁愁”指的是由于漂泊不定而产生的烦恼和忧虑,而“未遣”则表示这些愁绪并没有得到解脱。
“英雄有死嗟谁在,欢会无期奈老何。”这一句是说英雄虽终会死去,但是又有谁能够真正理解他们的伟大呢?即使想要聚会,也无法避免老去的命运。这里的“英雄”指的是那些为国家献身的人,而“有死嗟谁在”则表达了对这些人英勇牺牲的感慨和敬意;而“欢会无期奈老何”则表示即使想要相聚,也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无法实现。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们的哀悼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十五年前旧游事,不胜哀戚动邻歌。”这一句是说十五年前曾经一起游玩的事情,如今想起来令人不胜哀伤和感慨。这里的“十五年前”指的是过去的时光,而“旧游事”则指的是与朋友共度的美好时光。而“哀戚动邻歌”则表达了诗人对那段往事的回忆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波动。这里的“哀戚”一词不仅描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也反映了诗歌中的情感张力。同时,“邻歌”则指代了周围的歌声,暗示了诗歌中情感的共鸣和影响。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在汀州时期创作的一首悼念亡友崔惟正的诗作。全诗以时间为线索,通过描绘景色、抒发情感、表达感慨和哲理思考等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无奈和悲凉。同时,诗歌语言简练、意境优美,充满了深情和力量。
诗歌以时间为线索,通过描绘景色、抒发情感、表达感慨等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例如,“别来三月叹蹉跎”一句中,诗人感叹时光飞逝,表达了对过去的无奈和遗憾。而“落日惊看逝水波”一句中,通过描写落日和江水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虑。
诗歌语言简练、意境优美,充满了深情和力量。例如,“清泪欲干还自落”一句中,用“自落”一词形容了泪水滑落的动作,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又展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不屈。同时,“英雄有死嗟谁在”一句中,通过感叹英雄的逝去而引发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亡友崔惟正的纪念,更是对人生、历史和命运等哲学问题的深入思考。例如,“十五载前旧游事”一句中,通过回忆过去的共同时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同时,“悲戚动邻歌”一句中,用“悲戚”一词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波动和社会的影响。
此诗是杜甫在汀州时期创作的一首悼念亡友崔惟正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感慨,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