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色荒凉处,山空日未沉。
僧归黄叶寺,犬吠白云林。
塔影凌秋霁,钟声送夕阴。
无因驻清景,馀兴得幽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概括主题思想,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唐安八景为尹朴之赋”:唐安有八种自然景观被尹朴所赋诗。
颔联:“僧归黄叶寺,犬吠白云林”,意思是僧人归来,寺院里的僧人在黄叶树下打坐修行,而远处的狗儿在白云缭绕的树林中狂吠。
颈联:“塔影凌秋霁,钟声送夕阴”,意思是秋天天气晴朗时,塔的影子映照着天边,寺庙中的僧人敲钟送走了夕阳的余晖。
尾联:“无因驻清景,馀兴得幽寻”,意思是无法停留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只好在山林中寻找幽静的地方休息。
【答案】
译文:
荒凉的原野上,山空了太阳还没有落下来。
僧人回到黄叶下的寺中,寺犬在白云环绕的树林中狂吠。
塔影斜照在初升的月亮上,钟声送走夕阳的余光。
没有地方能够停留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只好在山林中寻找幽静的地方休息。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秋色迷人的山水画,诗人以独特的感受力、敏锐的审美意识,捕捉到了秋天的特定景象,并巧妙地融入自己的审美理想,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首联两句写日落时分的山村。“野色荒凉处”,点破题意,写出了山村的荒寂,但并不给人以萧瑟之感,反而使人想到那辽阔、苍茫、壮美的景象来。“日未沉”,说明是傍晚时分。“山空”二字用得极其精当,它不仅写出了山村的空旷,也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感,同时也暗示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日未沉”与“山空”两个词语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共同营造了黄昏时分山村特有的意境。
颔联两句写寺僧归寺。“僧归”,即僧人回到寺院中去。“黄叶寺”,表明寺中已是满地黄叶。“黄叶”二字既是实写,同时又是一种象征手法。它既写出了寺院中满地的黄叶,又暗指了僧人已经离开寺院,去到别处修行了。“犬吠白云林”,表明寺院周围是白云缭绕的山林。“白云林”也是实写,同时也是一种象征手法。它既写出了山林中弥漫着的雾气,又表明了僧人已离开寺院而去修行。
颈联两句写晚钟。“塔影凌秋霁”,表明寺院中的高塔在秋雨过后的天空中清晰可见。“秋霁”即秋日的雨后初晴。“塔影凌秋霁”,既是实写,同时又是一种象征手法。它既写出了高塔在秋雨过后的晴朗天空中清晰地矗立在那里,又暗示出僧人已离开寺院而去修行。“钟声送夕阴”,表明寺院中敲响了晚钟。“钟声送夕阴”,既是实写,同时又是一种象征手法。它既是在说敲响了晚钟的声音伴随着夕阳西沉的余晖一起消失,又是在暗示僧人已离开寺院而去修行。
尾联两句写诗人在山林中休息的情景。“无因驻清景”,表明他无法在这里住下去,只能暂时停留在这里休息。“余兴得幽寻”,表明他虽然不能留在这里休息,但在山林中找到了一处幽静之处来休息,得到了一种愉悦的心情。尾联两句是说,他没有留下来欣赏这个美丽的景色,而是选择在山林中寻找一处幽静的地方来休息,得到了一种内心的愉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