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夫,原名刘氏,宋代诗人
刘克庄是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福建莆田到南宋的都城临安,再到北方的江、浙、闽、广等地游历与创作。他的诗歌作品数量丰富,内容涉及时政评论和民生问题,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潜夫,原名刘氏,宋代诗人
刘克庄是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福建莆田到南宋的都城临安,再到北方的江、浙、闽、广等地游历与创作。他的诗歌作品数量丰富,内容涉及时政评论和民生问题,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首诗是辛弃疾的《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中的一句,以下是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我生不辰,逢此百罹。” - 注释:我出生的时间不幸,遭遇了很多灾难。 - 赏析: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哀怨。 第二句:“况乎乱离。” - 注释:“何况”的意思,加上“乱”表示动荡不安,“离”表示分离。 - 赏析:进一步强调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态。 第三句:“奈恶因缘到。” - 注释:无奈的是
【注释】 西楼:即西楼阁,在今山西永济县西二十里,因在黄河之西,故名。野望:指登上高台远眺,观看秋色。 芦花:芦苇的花絮。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深秋景色的小诗。诗人登上高高的西楼,远眺着西去的村边和河上的景色。那一片秋天的景色真够清幽秀丽的。诗人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便想起了家乡的亲人。他想到自己的亲人也许正在过着清苦的生活,于是心中十分难过。于是他便写下了这首小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注释】 牛郎织女,是民间传说中的一对恋人。天河:即银河。一过:一年一度。岁岁:每年。寄郎身上服:给丈夫穿上新衣。丝线:指织布用的丝线。剪声:指剪刀的声音。肠断:指因思念而悲伤。线脚:指缝制衣服的针脚。长短:指衣服的长短。去样:指旧衣服的样子。肥瘦:指衣服的肥瘦。 【赏析】 此为闺怨诗。全诗以牛郎织女故事为背景,借写女子寄衣之事抒发相思之情。首联点明题旨,言情同牛郎织女,又喜秋来相聚
注释:群花凋零时,唯有庭柏挺拔不倒,成为孤独的佳木。它虽然能保持岁寒之心(即坚韧不屈),但却不羡慕长寿的寿命。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借写庭柏来抒发作者自己的志向。诗人以庭柏为喻,表现自己虽身处乱世、年已垂暮却仍坚守节操、不慕富贵的高尚品质。全诗语言朴实自然,风格沉郁顿挫,是一首耐人寻味的好诗
【译文】 我出生时命运不好,遭遇了种种灾难和不幸,何况是动乱不安的日子。 无奈恶缘到了,不能做丈夫也不能做妻子,被俘虏去了。 我是做老婆还是当妻子。 父母、公婆、兄弟姊妹、姐妹,流落不知东西南北。 心中的事,把我家的书信写了下来,交给谁呢? 越人向北眺望燕支山。 回首望去,雁峰天一涯。 奈何我的发髻如云般软,帽子怎么带,柳枝一样细腰,马的性情也难驾驭。 缺月疏桐,淡烟衰草
重游西湖 西湖湖上山如画,二十年前曾客来。 飞絮蒲城归未得,江南老却贺方回。 注释: 重游西湖:重游西湖之景。 西湖湖上山如画:描绘了西湖湖上的景色,如同画中一般美丽。 二十年前曾客来:二十年前曾经作为客人来到这里。 飞絮蒲城归未得:意思是说还没有能够带着飞絮回到蒲城。 江南老却贺方回:意思是说在这里度过了许多年的时光,已经变得像贺方回一样苍老。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重游西湖的诗
【诗句释义】 终朝行半驿,时有数家居。 店少闻滩壮,程遥见堠疏。 山歌农设醴,野饭仆烹蔬。 禽鸟先栖宿,劳生恨不如。 【译文】 整天行走在驿站之间,时不时地有几个人家。 店铺稀少只能听到河水的激荡声,路途遥远只能看到路标稀疏。 山里的人唱着歌来款待客人,野外的厨师为客人煮着蔬菜。 鸟儿们已经先飞去栖息,我不禁感叹自己还不如他们。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路上行走的景象
陈昌言(1598-1655),字禹前,号泉山,斗筑居、中道庄主人,是明代崇祯庚午(1630)举人,崇祯甲戌(1634)科进士。 陈昌言的一生可谓充满传奇色彩,他的官场生涯从初任乐亭知县开始,其政绩在任职期间尤为突出。他后来更是被提拔为御史,这一职位让他有了更广阔的舞台施展才华。据史书记载,陈昌言在担任御史后,依然能够仗义执言,不畏强权。 陈昌言的政治生涯不仅局限于地方官员和监察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