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归真后,谁重泛宝船。
精灵岂长借,身世徒相捐。
好是名俱幻,多应妙不传。
纸窗溅墨在,惭愧觅言诠。
【注释】
①法海归真:佛经中说,法海是阿修罗王,死后转生为菩萨,后来成佛。这里指诗人自己。归真:佛教语。指人死之后灵魂归于寂灭。②“谁重泛”句:意谓如今谁还要再去泛舟游览呢?(泛指游山玩水)③“精灵”二句:意为:那些精灵难道能永远依附于人吗?人的命运和身世终究是白白地抛弃了。④好:指好的方面。名俱幻:指名声都如幻境。⑤多应:大概,大约。妙不传:意思是说精妙的技艺难以传授给别人(或不易为人了解)。⑥纸窗溅墨:用纸做的窗户上溅着墨水,比喻书法。⑦惭愧:感到羞愧,不好意思。言诠:言辞解释。
【赏析】
《访诲公吟窝》一诗写诗人访友归来后,在友人书斋中的所见所感。诗以咏怀为旨,借访友之事,抒发感慨之情。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先由访友始,再由访友终。前半首写访友,后半首写访友归来的感想。
第一句“法海归真后”,点明题旨,表明诗人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与认同。第二句“谁重泛宝船”,诗人自问,也自答:“如今谁还要再去泛舟游览呢?”第三句“精灵岂长借”,诗人感叹,也自答:“那些精灵难道能永远依附于人吗?”第四句“身世徒相捐”,诗人感慨,也自答:“人的命运和身世终究是白费了!”第五句“好是名俱幻”,诗人慨叹,也自答:“那些美好的名声都是虚幻的。”第六句“多应妙不传”,诗人慨叹,也自答:“那些奇妙的技艺也难以传授给别人(或不易为人了解)。”第七句“纸窗溅墨在”,诗人感慨,也自答:“我惭愧啊,找不到合适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此诗通过诗人访友归来后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对世事的无奈和对名利的淡薄。全诗语言平实,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诗人在诗中运用了许多佛教术语,如“法海”、“归真”、“精灵”、“身世”、“宝船”、“名俱幻”、“妙不传”等,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