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极目问黄沙,处处门空立倦鸦。
踏破马蹄惟白骨,湿来人泪尽红花。
田畴弥望无残粒,长令依然唱晚衙。
不识圣明曾旰食,却教新草上封斜。

《齐鲁道中》

作者:杜甫

流亡极目问黄沙,处处门空立倦鸦。

踏破马蹄惟白骨,湿来人泪尽红花。

田畴弥望无残粒,长令依然唱晚衙。

不识圣明曾旰食,却教新草上封斜。

注释:

  • 黄沙:指沙漠。黄沙千里,风尘滚滚,使人感到悲凉。
  • 处处门空立倦鸦:到处门户空空,只有乌鸦在门前徘徊。这里用“门空”和“倦鸦”形成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 踏破马蹄惟白骨:形容战马被战死者的骨头压得粉碎。“惟白骨”强调了战死的惨状。
  • 湿来人泪尽红花:雨水将人们的泪水都淋湿了,只剩下红色的血迹。这里的“红花”象征着血。
  • 田畴弥望无残粒:田野里的庄稼已经收割完毕,没有留下任何残渣。这里的“残粒”指的是未收割的庄稼。
  • 长令依然唱晚衙:虽然战事连连,但官府的公务还是照常进行,人们仍然需要完成自己的工作。
  • 不识圣明曾旰食:不知朝廷的贤明之主是否因为连年征战而饮食不规律。这里的“圣明”指的是皇帝,“旰食”指的是日食天昏。
  • 却教新草上封斜:朝廷却让新草覆盖了旧草。这里的“新草”指的是朝廷的官员,“封斜”指的是他们的官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流亡路上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朝廷的失望。诗中用“流亡”、“黄沙”、“倦鸦”、“踏破马蹄”、“湿来人泪”、“田畴弥望”、“唱晚衙”、“不识圣明”、“却教新草上封斜”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混乱。杜甫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他也对朝廷的腐败和无能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批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