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名岳有恒宗,虎踞龙蟠王气通。
一统舆图知帝力,千年香火自神功。
芙蓉远浸桑干水,桧柏长吹天汉风。
却忆前朝曾割地,山灵当日为谁雄。

登恒山和邵邽韵

朔方名岳有恒宗,虎踞龙蟠王气通。

一统舆图知帝力,千年香火自神功。

芙蓉远浸桑干水,桧柏长吹天汉风。

却忆前朝曾割地,山灵当日为谁雄。

【注释】

  1. 朔方:北方。
  2. 名岳:有名的山峰。
  3. 恒宗:恒山的别称。
  4. 虎踞龙蟠(qú pán):形容地势雄伟险要的样子。
  5. 王气通: 王气,皇帝之气。
  6. 一统舆图: 指统一全国的地图。
  7. 帝力:皇帝的力量或统治能力。
  8. 神功:神妙的功效,这里指神功寺。
  9. 芙蓉:荷花。
  10. 桑干河:黄河下游的一条支流。
  11. 天汉风:天上的风,比喻帝王的威风。
  12. 割地:割让土地,古代的一种国事行为。
  13. 山灵:山上的神灵。
  14. 雄:雄浑、雄健。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通过对恒山的描绘来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朔方名岳有恒宗”这一句表达了恒山作为北方名山的地位和特点,以及它作为山脉中一员的重要性。这里的“名岳”指的是那些著名的山峰,而“恒宗”则是指恒山的别称,突出了其地位和重要性。

“虎踞龙蟠王气通”这一句进一步描绘了恒山的地形特征,强调了其壮观和气势磅礴。这里的“虎踞龙蟠”是对恒山地势的描述,形象地展现了其雄壮的风貌。“王气通”则意味着这里的皇权气息浓厚,暗示着恒山不仅是一座自然景观,更是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一统舆图知帝力,千年香火自神功”这两句则是对恒山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赞颂。它们表达了对皇帝统治能力和神功寺的尊敬。这里的“一统舆图”指的是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香火自神功”则是指神功寺的香火不断,显示出人们对它的信仰和崇拜。

“芙蓉远浸桑干水,桧柏长吹天汉风”这两句则是对恒山自然景色的描写。其中“芙蓉”和“桑干水”分别象征着美丽和清新;“桧柏”则代表着坚韧和生命力。这两句不仅展现了恒山的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却忆前朝曾割地,山灵当日为谁雄”这两句则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感慨。这里的“前朝”指的是过去的时代,而“割地”则是指当时的战争和争斗。通过回顾历史事件,作者表达了对过去的思考以及对恒山精神象征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恒山的自然景色、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仰。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山川景观的独特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