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纕萧艾,搴芳得更那。
卜居心有托,天问语非婆。
七泽披荃芷,千秋啸汨罗。
独醒了此意,渔父漫劳歌。
【注释】:
纕:衰草。艾:野蒿。搴(qiān):拔取。荃芷:香草。天问:指屈原投江时发出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叹。七泽:指楚国境内的七条大泽。荃芷:香草。千秋:千秋万代。汨罗:即汨罗江,在今湖南岳阳市西。渔父:渔夫。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秭归停留期间所作。前四句写诗人泊舟于屈原故乡秭归,面对满目萧瑟的景色,感慨万分,对屈原怀有崇敬之情;后四句写诗人登上屈原故宅之高台,凭吊屈原,并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
首句点明地点、时间、人物,为全诗定调。第二句用典,屈原曾说:“余不忍为此态也!”第三句用屈原的名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第四句化用了“屈平词赋悬海岳”这一成语,表明屈原的伟大与自己对此人的景仰。
颔联写诗人登临凭吊的情景。“卜居”,指屈原曾经居住的地方。“天问”,指屈原投江自沉的壮烈之举。两句意谓:我来到这偏僻荒远、人迹罕至的三闾大夫庙中,心中有所感发而发出疑问。
颈联描写诗人凭吊屈原时所见到的景象。“七泽”,“荃芷”,“千秋”,都是屈原《楚辞》中的典故,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屈原的追念。“独醒了此意”,意为只有自己清醒地理解到这些道理。“漫劳歌”,意为不必劳烦屈原这位渔父再唱那些歌谣了。
尾联写诗人的感慨。诗人认为屈原的遭遇不值得同情,因为屈原的死是自作自受,不值得为之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