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谷有幽兰,未能离丛棘。
飘飘发古香,冉冉垂秀色。
弃之既不忍,欲佩何由得。
所以泽畔人,行吟心恻恻。

【注释】

(1)幽兰:指隐士所居,亦指隐士。

(2)离:《诗经》中“离”通“罹”,遭受。

(3)飘飘:随风飘散的样子。

(4)古香:指兰花的香气。

(5)垂秀色:下垂美丽的花姿。

(6)泽畔人:指屈原,因遭谗被放逐于湘水之南,故有泽畔人之称。行吟心恻恻:即《楚辞·渔父》中的“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又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子房佯有罪,迁之蜀。”

【译文】
深谷中隐居着兰花,未能摆脱丛生的荆棘。
随风飘逸散发出古代的清香,缓缓垂下了美丽的花姿。
丢弃它已感到不忍,想佩带它却无从下手。
所以泽畔的屈原,在江边漫步时心怀悲酸。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抒怀诗。全诗通过写兰花的境遇和诗人的情怀,表现了作者对高尚品德的崇敬之情。
首句“深谷有幽兰,未能离丛棘”。这两句写幽兰生长在深谷之中,但尚未能脱离丛棘而独立生存。这里,作者用典,以幽兰喻君子,用丛棘喻小人;以未离丛棘喻尚未脱俗出尘。次句“飘飘发古香,冉冉垂秀色”。“飘飘”是形容其风神高雅、超脱;“古香”是说其芳香悠久,如古人之高风亮节;“秀色”则是指其花姿美丽,犹如君子之仪表堂堂。这两句写幽兰虽处深谷而仍散发高雅之气,并美艳动人。三句“弃之既不忍,欲佩何由得。”“弃之”即弃置不用的意思,诗人用“不忍”二字写出了他对这幽兰的怜爱;“欲佩”则是诗人想要得到它的愿望。“何由得”则表明自己不能得到,表达了诗人无法实现自己愿望的痛苦心情。这两句写诗人虽然欣赏幽兰,却因得不到而痛苦。
四句“所以泽畔人,行吟心恻恻”,“泽畔人”指屈原。屈原在被流放期间,曾行吟于江潭之上,借《楚辞》抒发自己的悲愤和无奈:“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行吟”就是屈原在江潭上吟咏《离骚》时的情态,此处暗含诗人自比屈原,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与哀伤。五句“所以泽畔人,行吟心恻恻。”紧承四句而来,进一步写诗人内心的痛苦:“行吟”即在江边的吟咏。“恻恻”为悲伤之意,“泽畔人”即指诗人自己或他人。诗人借屈原之口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与哀伤。
这首诗以兰花为题,实则是咏叹君子与小人的关系以及诗人自身遭遇。诗人以幽兰喻君子,用丛荆棘喻小人,以未离丛荆棘喻尚未脱俗出红尘。诗人虽赏识兰花的高洁之美,却因不得而感伤不已。最后,诗人以屈原行吟江潭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与哀伤。整首诗歌情感丰富、真挚感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