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乱愁羁局,山居觅静偏。
长歌怀渌水,远意托幽泉。
近识云风始,时当雾雨前。
浮阴虽四塞,亦自有重玄。
【注释】
遭乱 —— 遭逢乱世。
愁羁局 —— 因国事动乱而感到忧愁,像被网困住一样,心情不得舒展。
山居 —— 在山上居住。
觅静 —— 寻找安静的地方。
长歌 —— 长声歌唱;高歌。
怀 —— 思念。
渌水 —— 清澈的水流。
远意 —— 深远的志向。
托 —— 寄托。
幽泉 —— 深井泉水。
云风 —— 飘荡的云和风。
时当 —— 正值。
雾雨 —— 细密的云雾和连绵不断的大雨。
浮阴 —— 漂浮着的阴影。
四塞 —— 四面被阻挡。
重玄 —— 指玄妙、深奥的道理。
【译文】
遭逢乱世使我忧心如焚,我在山上寻找宁静之地。我唱起长歌怀念那清澈的水流,我寄予深情于幽深的泉水。刚刚认识云与风的变化,正逢云雾缭绕大雨来临之际。虽然四周都被遮蔽,但自然之中也自有玄妙之理。
【赏析】
《山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作品。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描绘了作者隐居山林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景以及他悠然自得的心情。全诗写景状物生动形象,富有情韵,体现了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特色。
首句“遭乱愁羁局”,以“遭乱”点明时世背景,以“愁”字总领下文。诗人在国家多难之际不得不流落他乡,过着隐逸的生活,内心自然充满忧愁之情。然而“山居”正是诗人向往已久的地方,所以“山居”二字便透露出内心的欢欣。“山居”二字既为题,又为首句,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全诗内容:即描写了山居生活的清幽雅致,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苦闷和抑郁。
第二句“山居觅静偏”,进一步写“山居”。由于诗人长期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内心十分苦闷,于是在“山居”中寻找一片清静之地来排遣心中的郁闷之情。“觅静偏”三字表明,诗人为了追求心灵的宁静,不惜远离繁华喧嚣的城市,独自隐居于高山流水之间,远离尘世纷扰。这一句既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又展现了他对“山居”生活的热爱。
第三句“长歌怀绿水”,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诗人在山居生活中,常常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因此时常情不自禁地唱起高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长歌怀绿水”既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又体现了他追求心灵宁静的愿望。这句诗既与上一句紧密相连,又在整体上起到了过渡的作用,使诗歌更加流畅自然。
第四句“远意托幽泉”,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人将自己的想法寄托在山间的幽深泉水中,希望它们能够传达给远方的朋友。这种表达方式既新颖又贴切,既显示了诗人的独特见解,又体现了他的真挚友情。这句诗不仅与前两句形成有机的整体,而且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第五句“近识云风始”,继续展开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诗人在山居生活中逐渐认识了大自然的变化,开始懂得了如何与云风共舞。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困惑,但也让人倍感珍贵,因为它让诗人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这句诗既与前面的内容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又为后文铺垫了基础。
第六句“时当雾雨前”,进一步描绘了山居生活中的自然景观。诗人发现,每当雾气弥漫、大雨即将来临之际,山间的景色更加美丽动人。这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力,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态度。这句诗既与前面的诗句形成有机的整体,又为后文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第七句“浮阴虽四塞”,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现象的看法。诗人认为,尽管四周被浓密的云雾所笼罩,但依然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这说明诗人具有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从平凡中发现美,从困境中看到希望。这句诗既与前面的诗句形成了对比,又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第八句“亦自有重玄”,则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和升华。诗人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深深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他认为,虽然自然界的复杂多变让人无法预测,但只要用心去体验、去感悟,就能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深邃哲理。这句诗既总结了前面的诗句,又为后文奠定了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