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连远海,万里易生风。
扁舟三十日,旬时九相逢。
击楫徒兴感,溯流安可从。
吴云漠咫尺,凭凭且难通。
极目燕天北,杳矣碧霄同。
浮槎何日至,搔首问苍穹。

【解析】

此诗是诗人在池州滞留时期,因阻风而作。首联写江水连天,远海无垠,万里之遥便有风起;颔联写三十日里,旬时九日便遇风;颈联写舟楫击水生感,溯流艰难;尾联写吴地云天近在眼前,但难以通达。全诗以景抒情,抒发了旅途艰险、人生苦短的感慨。

【赏析】

这是一首羁旅之作,诗人于旅途中触景生情,抒写了自己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和感悟。

“长江连远海,万里易生风。”首联两句写景,描绘出一幅大漠茫茫,风卷长空的雄浑图景,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万里”与“易生”相呼应,表现了诗人面对浩茫大境的茫然与无奈。

“扁舟三十日,旬时九相逢。”第二联两句写诗人漂泊异乡,身临其境的感受。“扁舟”即小船,“三十日”表明时间之长,“十旬”表明行程之遥。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身经百战、饱经风霜的辛酸,又表现了他旷达超脱的精神境界。

“击楫徒兴感,溯流安可从。”第三联两句紧承上联写诗人乘船行进在茫茫江海上,面对茫茫大江,心中不免产生激越的感叹。“击楫”典出《晋书·谢安传》,“安常得佳趣,辄命驾出游,带妓游山泽,一时名士莫不参与。莫不叹其风流所届,足使尘滓弗能染。后坐事,为桓温所录,遂废东山之游。谢玄谓安曰:‘安石始尚高谈虚论,不为物用,及其末流,乃成清浊。’安遂饮散而卒。”诗人以此自况,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吴云漠咫尺,凭凭且难通。”第四句写眼前所见之景:吴地的云雾缭绕,近在咫尺,却难以与之相通。这句写景含蓄蕴藉,暗含着诗人内心的惆怅之情和无法排遣的孤独感。

“极目燕天北,杳矣碧霄同。”第五句写诗人放眼远望,只见北方的天空辽阔辽远,无边无际。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视野的开阔,又表现出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

“浮槎何日至,搔首问穹苍。”第六句写诗人仰望苍穹,不知何时才能到达目的地,不禁摇头叹息。这一句既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流露出他壮志未酬的悲愤。整首诗通过写景来抒发诗人的羁旅之思,表达了他人生苦短、壮志未酬的感慨。

【答案】

池州阻风二首其一

长江连远海,万里易生风。

扁舟三十日,旬时九相逢。

击楫徒兴感,溯流安可从。

吴云漠咫尺,凭凭且难通。

极目燕天北,杳矣碧霄同。

浮槎何日至,搔首问苍穹。(译文)

长江连接着远方的大海。万里长江之上容易刮起大风。扁舟在江面上漂流三十多天,十天中有九天遇到风雨。我乘船航行,击桨而生感慨。沿江逆流而上,实在难以前行。眼前吴地的云彩似乎很近,可是却无法与它们相通。望着北方辽阔的天空,心中感到无限惆怅。我仰天长吁,什么时候才能够抵达目的地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