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石桥平苔径幽,藕花白白竹修修。
归来结宇松回指,趺坐谈经石点头。
禅本虚空随物悟,心无仕着与天游。
老夫久厌尘埃缚,拟借僧房过一秋。
注释:
祇陀寺,位于今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是唐代诗人张祜晚年的隐居之地。
祇陀寺,古石桥平苔径幽,藕花白白竹修修。
祇陀寺,一座古老的寺庙,石桥平铺着苔藓,通往幽深的小径,白色的荷花和修长的竹子映入眼帘。
归来结宇松回指,趺坐谈经石点头。
回到自己的居所后,看到院子里的松树指向天空,石质的经幢也仿佛在点头。
禅师本无物外之物,随缘而悟;心境如水,不被任何事物束缚。
禅师认为,万物都是无常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他随遇而安,顺应自然规律,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禅师的心如止水,没有任何世俗的牵挂和期望。他与大自然为伴,享受着宁静的生活。
老夫久厌尘埃缚,拟借僧房过一秋。
我已经厌倦了尘世的种种纷扰,打算在这里度过一个宁静的秋天。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祇陀寺美景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祇陀寺的古朴风貌和自然环境,展现了寺庙的宁静和祥和。诗人对祇陀寺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联“古石桥平苔径幽,藕花白白竹修修”写祇陀寺的环境。古石桥平铺着苔藓,通向幽深的小径;白色的荷花和修长的竹子映入眼帘。这两句通过对祇陀寺周边环境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古朴的氛围。
颔联“归来结宇松回指,趺坐谈经石点头”则进一步描绘了祇陀寺内的景象。诗人回到了自己的居所后,发现院子里的松树指向天空,石质的经幢也在点头。这两句将诗人与祇陀寺融为一体,表达了他对这个美丽寺庙的喜爱和向往。
颈联“禅师本无物外之物,随缘而悟;心无仕着与天游”则是对禅师内心世界的描绘。禅师认为,万物都是无常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他随遇而安,顺应自然规律,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同时,禅师的内心也是平静的,不受制于世俗的欲望和追求。
尾联“老夫久厌尘埃缚,拟借僧房过一秋”则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他已经厌倦了尘世的种种纷扰,打算在这里度过一个宁静的秋天。这两句既表达了他对祇陀寺的喜爱,也表达了他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祇陀寺美景的描绘和对禅师内心世界的揭示,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同时,诗人的情感流露也使整首诗更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