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机何处与人同,泡影风灯一梦中。
如此白云如此树,不知何物可言空。

【注释】

  1. 梨云:即《题梨云寺壁》诗。2. 禅机:禅家所讲的机缘,即悟道的契机。3. 泡影风灯:佛教语,“泡影”指世间事物如水中泡影,“风灯”指世间事物无常易灭。4. 一梦:佛教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暂时的、虚幻的,如梦一场,如露一刹。5. 如此白云如此树:形容白云与树木相映成趣,浑然一体,没有界限。6. 何物可言空:佛教语,万物皆有定数,不可言说其空无性。7. 赏析:“禅机何处与人同?”禅宗认为佛性本具,人人具有,只是被习气遮蔽而不觉。此处诗人提出疑问,指出人们往往将禅宗的机缘视为异己之物。“泡影风灯一梦中”,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人生无常的幻象,强调一切皆在变化之中,如同泡影和风灯一样,转瞬即逝。“如此白云如此树”,诗人以白云和树木相映成趣,表达了人生短暂、世事纷繁的感慨。“不知何物可言空”,诗人对禅宗的空无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质疑,既然万物皆有定数,那么空无性究竟是指什么呢?这里的“空”并非否定一切,而是提醒人们要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和变化之快。
    【译文】
    禅宗的机缘何处与人相似?水泡般的光影中一盏风灯在梦中摇曳。如此白云般飘荡,如此树木般静立,却不知何处可以寻觅到空无。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首句“禅机何处与人同?”提出了一个禅宗的基本问题。禅宗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佛性,但由于后天的习惯和习性的影响,这种佛性常常被遮蔽和忽视。因此,如何认识和开发自己的佛性,成为禅宗修行的关键之一。
    次句“泡影风灯一梦中”,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无常和虚幻。水泡般的光影代表着世间事物的短暂和变幻,风灯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在这里,诗人强调了生命的本质是无常和短暂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第三句“如此白云如此树”,诗人通过对比白云和树木,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纷繁。白云轻盈飘荡,树木静立不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的“如此”二字,既强调了事物的相似性,又突出了它们的不同之处。通过这种对比,诗人传达了一种人生的哲理:人生短暂,世事纷扰,我们应珍惜每一刻,把握每一个瞬间。
    末句“不知何物可言空”则是诗人对禅宗空无性的深入思考。禅宗认为,万物皆有定数,不存在绝对的虚无。然而,在世俗观念中,人们往往将虚无等同于空洞和空虚。诗人对此表示怀疑,他认为如果万物都有定数,那么所谓的“空无”又是什么呢?在这里,诗人试图引导人们超越对虚无的误解,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和变化之快。同时,这也反映了禅宗对生死、有无问题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