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风雨有桓魋,此树能容老翠微。
梦里几番全是幻,人间万事果谁非。
繁阴蔽日三千界,黛色参天五十围。
我欲南堂借斤斧,不胜三匝绕斜晖。
观庄严寺大树
杏坛风雨有桓魋,此树能容老翠微。
梦里几番全是幻,人间万事果谁非。
繁阴蔽日三千界,黛色参天五十围。
我欲南堂借斤斧,不胜三匝绕斜晖。
注释:
- 观庄严寺大树:在参观庄严寺时,看到一棵巨大的树木,感受到了它的威严。
- 杏坛风雨有桓魋:在杏坛上经历了风雨,有桓魋这样的恶人作怪。
- 此树能容老翠微:这棵树可以承载岁月的痕迹,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 梦里几番全是幻:在梦中经历了许多事情,都是虚幻的。
- 人间万事果谁非: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 繁阴蔽日三千界:这棵树遮天蔽日,仿佛是自然界的一片天地。
- 黛色参天五十围:这棵树的颜色深沉,高耸入云,树干周长达到五十尺。
- 我欲南堂借斤斧:我想去砍伐这棵大树,为寺庙添置一些工具或设备。
- 不胜三匝绕斜晖:环绕着斜阳,久久不愿离开。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诗人在参观庄严寺时,被一棵古老的大树所吸引。这棵大树不仅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更是自然的一部分。诗人通过观察这棵树,感受到了岁月的流转和时间的无情。同时,他也意识到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如“繁阴蔽日”象征着大自然的力量和庇护;“黛色参天”则描绘了大树的雄伟和壮丽。这些意象都为诗歌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艺术美感。
最后一句“我欲南堂借斤斧,不胜三匝绕斜晖”表达了诗人想要砍伐这棵大树的愿望,但又因为舍不得离开而被深深打动。这种矛盾的情感体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