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元土苴,天地只微尘。
蜗篆曾谁笔,醯天偶自春。
我非文字眼,公殆屋乌人。
回也箪瓢乐,无言万古贫。

绣衣记

六经元土苴,天地只微尘。

蜗篆曾谁笔,醯天偶自春。

我非文字眼,公殆屋乌人。

回也箪瓢乐,无言万古贫。

注释:

  1. 六经元:指《六经》(儒家的经典著作),被认为无价值如尘土。
  2. 天地只微尘:形容天地的浩渺无边,就像微小的尘土一样微不足道。
  3. 蜗篆:蜗牛爬行时留下的痕迹。
  4. 醯(xiī)天:指醋的气味,这里用来比喻春天的气息。
  5. 我非文字眼:我不是懂得文字的人。
  6. 公殆屋乌人:你大概是一个爱屋及乌的人,即过分偏爱自己的儿子而忽略了其他孩子。
  7. 回也箪瓢乐:孔子的学生颜回,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乐于箪食瓢饮的生活。
  8. 无言万古贫:没有言语,就能保持万古的清贫。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通过对历史人物和现象的描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感慨和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隐喻,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的前两句“六经元土苴,天地只微尘”以《六经》作为参照物,将其比作微不足道的尘埃,以此来表达出作者对于儒家经典的轻视态度。这里的“元”字有多重含义,既表示原本、根本,也有元始、最初的意味,暗示着儒家经典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同时,“微尘”一词又赋予了尘埃以崇高的地位,使得整个比喻更加生动有趣。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我非文字眼,公殆屋乌人。”“我非文字眼”是指作者并非真正懂得文字的人,“公殆屋乌人”则是说对方可能只是一个喜欢过度偏爱自己子女的父母。这两个句子都带有强烈的讽刺色彩,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那些过于重视家族利益、忽视国家大事的人的不满。

诗的结尾两句“回也箪瓢乐,无言万古贫”则是对孔子学生颜回的赞美。颜回虽然生活清苦,但他能够享受箪食瓢饮的快乐,这种淡泊名利的精神让人赞叹不已。同时,这句话也表达了诗人对于那种不追求物质享受、专注于精神境界的人的赞赏。

这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