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凉侵短榻,春睡起偏迟。
鸠拙寻遗构,鹰扬耐蚤饥。
干戈经路滑,箫管动乡悲。
愿和征夫泪,吹来鬓上丝。

《春雨二首 其二》是唐代诗人李建勋的诗作之一。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释义和赏析:

  1. 诗句原文
    雨凉侵短榻,春睡起偏迟。
    鸠拙寻遗构,鹰扬耐蚤饥。
    干戈经路滑,箫管动乡悲。
    愿和征夫泪,吹来鬓上丝。

  2. 译文
    春雨清凉地侵袭着短小的床榻,我因春困而醒来稍显迟延。
    鸠鸟拙劣地寻找着遗迹,鹰隼强健地抵抗着早食。
    战争的尘埃已经铺满道路,箫管的声音唤起了乡愁。
    我愿意与远征的士兵们一同哭泣,让这泪水洒落在我白首的鬓发上。

  3. 关键词注释

  • 短榻:短小的床榻,指简陋的休息之地。
  • 鸠拙:比喻自己笨拙,无法找到合适的方法或资源。
  • 遗构:遗留下来的痕迹或构造,这里可能指的是被雨水冲刷过的建筑遗迹。
  • 鹰扬:形容英勇、强壮的状态,能够抵抗饥饿。
  • 干戈:兵器,这里特指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混乱。
  • 经路:经过的路,这里比喻战争后的道路。
  • 箫管:古代一种乐器,常用于表达哀伤或思乡之情。
  • 乡悲:因思念家乡而产生的悲伤。
  1.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雨中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感慨以及对战乱带来的破坏和影响的思考。开头两句“雨凉侵短榻,春睡起偏迟”描写了春雨带来的凉爽感觉和诗人因春困而醒来的迟缓;“鸠拙寻遗构,鹰扬耐蚤饥”则用鸠鸟和鹰隼的形象来比喻自己的处境,既笨拙又坚韧,能够忍受早食的艰辛。接着“干戈经路滑,箫管动乡悲”表达了战争带来的混乱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愿和征夫泪,吹来鬓上丝”则是诗人希望与士兵们共同流泪,以自己的泪水洗净征行的辛劳,也让这泪水化作白发上的丝线,象征着岁月的痕迹和对过去岁月的回忆。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间沧桑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