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啮沙中石,声声入耳幽。
忽然疑砥柱,何处觅瀛洲。
野寺偏宜夏,溪毛可荐秋。
棹歌来往发,到底不惊鸥。

【注释】

过:经过。石门寺:在今湖北当阳西北。邵二泉先生:指邵宝,字伯温,号二泉,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市)人,明初大臣、文学家,著有《二泉集》。砥柱:即砥柱山,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北,黄河中流的一座小岛,形似剑锋。瀛洲:传说中的海外仙山。野寺:指偏僻的庙宇。溪毛可荐秋:溪边的水草可以作秋祭之用。棹歌:船桨摇动时发出的歌声。惊鸥:惊动了鸥鸟。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游览石门寺的经历和感受。

诗的第一联“水啮沙中石,声声入耳幽。”写水流冲击石头的声音。“声声”是说声音不断;“入耳幽”,是说声音虽大却很幽静,使人感到清心悦耳。

第二联“忽然疑砥柱,何处觅瀛洲。”写自己忽然想到砥柱山,不知道它在什么地方。“忽然”是说突然之间,“疑”是怀疑的意思。“砥柱”,即砥柱山,在三门峡市北,黄河中的一块巨石。这两句诗写出诗人游石门寺时的惊喜之情。

第三联“野寺偏宜夏,溪毛可荐秋。”“野寺”,指偏僻的寺庙。“偏宜”,适宜的意思。“偏宜夏”,指偏僻的寺庙最适合夏天避暑的地方。“溪毛”,指岸边的水草。可荐,可以用来荐献,祭祀。“荐秋”,指用溪边的水草来祭祀秋天。这两句诗写诗人游石门寺时对大自然景色的喜爱和欣赏之情。

第四联“棹歌来往发,到底不惊鸥。”写船桨摇动时发出阵阵歌声,但鸥鸟并不因此被惊扰。“棹歌”,指船上划桨时发出的歌声。“到底不惊鸥”,意思是说船桨的声音虽然响亮,但却不能吓走成群的鸥鸟。这两句诗写出诗人游石门寺时的轻松愉快心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