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贤尊献替,自然名根除。
流徙不足道,所贵怀抱摅。
德业永山川,敢言乃其馀。
有台高千古,庙貌存形模。
烺烺几百年,到此已疏芜。
莫夸此台立,谏院气色殊。
莫叹此台废,言路精神孤。
废兴别有托,此台岂吾庐。
怅立荒榛外,内讼何可无。

【注释】

问道乡台故址:问:询问,探求。乡台:旧时指御史台,因御史为掌监察之官而设。故址:旧址。尊献替:尊崇和更换贤能之人。

自然名根除:自然:自然而然。根除:铲除,除去。

流徙不足道:流徙:流离迁移,指迁徙。

所贵怀抱摅(shū):所贵:可贵的。胸怀:指胸襟、抱负。摅:抒写,抒发。

德业永山川:德业:道德和业绩。永:永久。山川:比喻国家或地区。

敢言乃其馀:敢言:敢于说。乃:于是、就。馀:另外。

有台高千古,庙貌存形模:有台:有一座高台。高千古,形容这座高台历史悠久。庙貌:指供奉神明的地方,这里指祭祀先贤的地方。形模:形态,形式。

烺烺几百年,到此已疏芜:烺烺(lǎng lan):光明的样子。几百年:形容时间久远。疏芜:荒芜。

莫夸此台立,谏院气色殊:莫:不要。夸:夸示,炫耀。此台:指高台下的这一片土地。谏院气色殊:比喻这个地方的气象与以前不同。

莫叹此台废,言路精神孤:莫:不要。叹:哀叹,惋惜。此台:指高台下的这一片土地。废:废弃。言路:言论之路,即言官。

废兴别有托,此台岂吾庐:“废兴”:指废弃与兴起,这里指高台下的土地被废置了还是被兴建起来了。“托”:寄寓,寄托。“岂吾庐”:《论语·里仁》中说,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里用孔子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怅立荒榛外,内讼何可无:怅立:站在荒凉的树林边。惆怅地站着。荒榛:指荒凉、破败的森林。

【赏析】

《咏高台寺故址》是一首七绝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作者王令对当时朝廷的弊端深恶痛绝,因此对一些当权者进行讽谕。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全诗通过描写高台寺故址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当权者腐败无能、使国家衰败的愤慨之情。

前两句,诗人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去探寻高台寺的故址,表达了对高台寺的怀念之情。

中间四句,诗人又从现实的角度去描述高台寺的故址。在现实的层面上,高台寺已经废弃,但诗人认为它并不是自己的家,并以此来表明他的立场。诗人认为高台寺的存在是为了给言官提供言论的空间和舞台,而如今却废弃了,言官们失去了言论自由的机会。

诗人站在荒凉的树林边,深感国家的混乱和动荡。他认为国家的未来取决于言官们是否能够坚持正义,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