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庐坐久柝声稀,百辟趋跄谒寝帏。
祀典夐非千古并,儒臣已是八年违。
四山云气长依树,五夜霜华欲满衣。
共指昌平认归路,寒城灯火望中微。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偓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斋庐坐久柝声稀,百辟趋跄谒寝帏。
- “斋庐”指的是韩偓所居住的简陋住所,“坐久”意味着他在此静坐已久。
- “柝声”指的是古代用于夜间巡逻时敲击的木梆声,“稀”表示声音稀疏。
- “百辟”指的是众多官员,“趋跄”意为快步行走的样子。
- “谒寝帏”是指拜谒皇帝的寝宫,“帏”指床帐。
- 祀典夐非千古并,儒臣已是八年违。
- “祀典”指的是祭祀仪式,“夐非”表示与众不同。
- “千古并”意为与历史上的祭祀相比有所不同。
- “儒臣”指的是文人官员,“八年违”表示已经过去了八年时间。
- 四山云气长依树,五夜霜华欲满衣。
- “四山”指的是周围的山峦,“云气”指山上的云雾。
- “长依树”形容云雾常年缠绕着树木。
- “五夜”指的是夜晚的第五天,“霜华”指霜雪。
- “欲满衣”形容霜雪覆盖了衣服。
- 共指昌平认归路,寒城灯火望中微。
- “昌平”指的是现在的北京昌平区,“认归路”指的是找到回家的路。
- “寒城灯火”形容夜晚的寒城中灯火闪烁。
- “望中微”表示在远处只能看到灯火的微弱光芒。
赏析:
这首诗是韩偓为祭祀两位皇帝而作的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活动,表达了他对逝去皇帝的怀念之情。通过对四季变换的描写,诗人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同时,诗中的自然景色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整体而言,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