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风响庭树,白露凝清霜。
踯躅不能寐,怨此秋夜长。
揽衣三四起,鸣鸟惊且翔。
屣履步前除,明月鉴我裳。
明月忽西沈,仰见心与房。
理瑟成商曲,抚剑涕纵横。
丈夫七尺躯,志欲揽八方。
鸡鸣苦不早,引领观扶桑。
【注释】
悲风:凄冷的秋风。庭树:庭院里的树木,借指自己。白露凝清霜:指秋露凝结成晶莹的霜,借喻秋天的寒冷。踯躅:徘徊不前的样子。不能寐:睡不着。怨此秋夜长:抱怨这个漫长的秋季夜晚。揽衣三四起:披着衣服起身。鸣鸟惊且翔:被鸟儿惊起而飞向远方。屣履步前除:光着脚丫子在院子里走。明月鉴我裳:月光映照着衣裳。理瑟:抚琴。商曲:商调曲,这里指《诗经》里的《凯风》。丈夫:男子汉,这里指诗人自己。七尺躯:指身高七尺,即一米八左右,古代以尺为计量单位,七尺约合一米六左右。志欲揽八方:意气豪迈,想要去征服四方。鸡鸣苦不早:听到鸡鸣声就感觉时间太早了。引领观扶桑:仰望天空,观看太阳从东方升起。扶桑:传说中的日出处,即东海边。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追求。全诗通过描写秋夜景象和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愿,抒发出一种豪迈、旷达的人生态度。
“悲风响庭树,白露凝清霜。”这两句写景,用“悲风”、“白露”、“清霜”等意象,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
“踯躅不能寐,怨此秋夜长。”这句中,“踯躅”意为徘徊不前,“不能寐”则表现出诗人无法入睡的状态,“怨此秋夜长”则是他对于这种漫长无眠状态的抱怨。这句诗描绘了一个人在秋夜里辗转反侧,无法安眠的场景。
“揽衣三四起,鸣鸟惊且翔。”这里,诗人被鸟儿惊动而起身,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他的孤独和无助。
“屣履步前除,明月鉴我裳。”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光着脚丫子在院子里走动的情景,以及月光照耀下他的身影。这不仅展现了他的潇洒自在,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明月忽西沉,仰见心与房。”诗人抬头看到月亮渐渐西沉,联想到自己的内心情感与外在环境的交融。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理瑟成商曲,抚剑涕纵横。”这句诗中,“理瑟”指的是弹奏瑟琴,“抚剑”则是指抚摸佩剑。这里,诗人用这两种动作来表达他的豪情壮志和悲愤心情。
“丈夫七尺躯,志欲揽八方。”这句诗中,“丈夫”指男子汉,“七尺躯”则是指身材高大。这里,诗人以豪放的笔触表达了自己雄心壮志和追求远大事业的决心。
“鸡鸣苦不早,引领观扶桑。”这句诗中,“鸡鸣”意味着清晨的到来;“苦不早”则表示时间的紧迫;“引领观扶桑”则是指站在高处遥望东方的曙光。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早起迎接朝阳的情景,表达了他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憧憬。整首诗通过对秋夜景象的描绘以及对自身感受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和豪迈、旷达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