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昔番昜号大邦,不应国士更无双。
谁怜人世古今异,惟听僧钟晓暮撞。
叠叠云山连远汉,茫茫烟水接长江。
此心守得惺惺法,不待参禅万虑降。
【注释】
- 番昜:即番,古地名,今属云南。大邦:大国,指唐朝。
- 国士:国家的人才。无双:没有比得上的。
- 人世:人间社会。古今异:古代和现在不同。
- 僧钟:和尚的钟声。
- 叠叠:重叠的样子。远汉:遥远的山。
- 烟水:烟雾和水流,泛指江河。长江。
- 惺惺法:清醒的禅法,指佛教中的“般若”之学。
【赏析】
此词为作者在永福寺游览时所作。上片写永福寺的宏伟壮丽,下片则以僧人诵经撞钟来表达自己对于佛法修行的看法。
起二句,点明永福寺的地理位置及其历史地位:自古以来,番昜就被誉为大国,这里自然也是国家的重地,所以永福寺不可能是普通的寺院,而是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应”,是应当的意思,表示肯定。“不应”,与上文的“自昔”相对应,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番昜就被誉为大国,这里自然也是国家的重地,所以永福寺不可能是普通的寺院,而是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更”与上文的“自昔”相呼应,强调了永福寺的特殊地位,进一步突出了其重要性。
三、四两句,描绘了永福寺的自然景观:谁能够同情我呢?因为人世间的变迁实在是太大了,从古到今,变化莫测;只有听一听寺庙里传来的钟声,才能让我感受到一丝宁静。这里的“人世”,指的是世俗世界,也就是人世间的变化。“古今异”,与上文的“人世”相呼应,强调了人世间的变化之大。而“谁怜”则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变化的感叹之情。“惟”,是只有的意思,表示限定。“不闻”,“不听见”,意思是说,只能听到寺庙里传来的钟声,才能让我感受到一丝宁静。这两句诗既表现了作者对世事变化的感慨,又体现了他对佛教思想的认同。
五、六两句描绘了永福寺的周边环境:连绵不断的群山仿佛是连接着远方的山峦,无边无际的烟水仿佛是通向长江的江流。这两句诗通过比喻的手法,将永福寺的周围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这里的“连”与上文的“叠叠”相呼应,强调了群山的连绵不断。“接”与上文的“茫茫”相呼应,强调了江水的广阔无垠。
七、八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只要守住清醒的禅法,就不必去参禅拜佛,也不必去追求万般烦恼的消除。这里的“守”与上文的“守得”相呼应,强调了坚守清醒的禅法的重要性。“不待”“参禅”,“不等到去参拜佛像”与上文的“不待”相呼应,强调了不需要等待就可以达到目的的意思。“万虑”,指一切烦恼忧虑。这里的“降”与上文的“降服”相呼应,强调了烦恼忧虑可以降服的意思。这两句诗既表达了作者对佛学的信仰和理解,又展现了其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整首词通过对永福寺的描写和对其周边环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抒发。通过对比人世和佛教的教义之间的差别,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佛学的信仰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