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草伤极目,芳辰谁为携。
蝉鸣风树杪,雨过草堂西。
物候清神寂,虚怀迥不迷。
祇应存吾道,出处问葵藜。

【注释】

“蔓草”:指长满野草的荒郊野外。

“伤极目”:因看到蔓草而感到伤感。

“芳辰”:美好的时光。

“谁为携”:谁能与我相伴?

“树杪”:树枝上、树叶尖端,指高处。

“雨过草堂西”:草堂西边的草屋被雨水洗刷过之后。

“物候清神寂,虚怀迥不迷”:自然景象使心境变得清静,内心空阔没有迷惑。

“祇应存吾道”,只有应当坚持自己的信仰和道路。

“葵藜”:一种植物,比喻隐士。

【赏析】

此诗写于诗人隐居期间。首联写景,颔联写感,颈联抒情,末联立意,全篇意境清新,笔调平淡。

“蔓草伤极目,芳辰谁为携。”诗人遥望四周,只见蔓草丛生,不禁伤心地叹息:“我为什么总是在美好的日子里忧伤呢?”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对人生坎坷的感叹。

“蝉鸣风树杪,雨过草堂西”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画面。蝉在高枝上鸣叫,风吹动着树木梢头的草丛,雨后草堂的西边也露出了一片翠绿。这些自然景象虽然美丽,但却无法抚平诗人心中的创伤。

“物候清神寂,虚怀迥不迷。”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景物的变化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和清明。他的内心变得更加空阔和坚定,不再被外界的纷扰所迷惑。这种心态正是诗人追求的理想状态。

“祇应存吾道,出处问葵藜。”最后两句诗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他认为只有在坚守自己的信念和道路的前提下,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无论身处何方,都应该遵循自己的原则和信念。这里的“葵藜”指的是隐士的生活,诗人用它来暗示自己追求的是一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追求。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而且也传达了对于人生真谛的深刻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